长江商报 > 银行理财增速超40%的避险逻辑

银行理财增速超40%的避险逻辑

2016-02-22 00:36:5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余额近22万亿占理财市场份额一半以上,收益“破4入3”投资者热情不减

□本报记者 但慧芳

新春刚过,民生银行一社区银行客户经理李宁(化名)在工作微信里刚发出一款新理财产品的广告,就引来众多老客户的咨询。“尽管利率一降再降,但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理财意识越来越深。”

“目前股市低迷,P2P也发展放缓,所以银行理财客观上成了‘避险宝地’。”2月16日,华中地区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属于避险类产品,风险低收益低,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比较受青睐。”

近日,多位银行人士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发展呈现震荡趋势。2012年前后,证券资管、基金、保险、信托等产品“热卖”,投资者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追求高收益产品。2015年上半年股市“大红大紫”,不少投资者则将资金投向股市,而到2015年底,“不少资金又回流到银行理财区域,是除了黄金、外汇等的资金避险方式之一。”

2月18日,上海一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2004年-2014年10年间,银行理财基数每年增速达100%,“目前银行理财余额近22万亿,几乎占理财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而据长江商报记者统计,2013年公司加个人理财年末余额10.21万亿元, 2014年期末理财产品余额达15万亿元,增长率均在40%以上。

银行开启“揽客大战” 一周发行1503款理财产品

伴随着节后“开工”,各大银行分支行开始新一轮的“揽客大战”。

“主要是节后一些闲散资金变多,理财需求激增。”民生银行一社区银行客户经理李宁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银行推出的元宵特别款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引来客户的抢购。“短期投资预期年化收益高于4.5%的产品,都比较抢手。”

长江商报记者在该社区店发现,在入门处的一块小黑板上,明确介绍该银行最新理财咨询。根据所投金融不同,分为1000元起投、1万起投和5万起投三类。

李宁介绍,1000元起投的是一款名为“如意宝”的网银基金,同余额宝一样,可随用随取,年化收益率在2.8%-3.0%之间;1万起投的为银行保险产品,产品投资期限为2年、3年或5年,收益率在4%-6%之间;5万起投的为银行常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又称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类,理财封闭期限从1周到1月、35天、2月、3月及半年不等,收益率在4%-4.5%之间。

根据李宁的提示,长江商报记者于2月20日登陆民生银行手机APP发现,在销的理财产品中仅有近10款起投金额大、封闭时间长的尚未售罄,逾60款理财产品均显示已售罄。

近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等社区银行。

“年前一款预期年化收益超过6%的产品,一发出就抢完,现在发售的理财产品一般预期收益在4.2%-5.2%之间。”招商银行一社区银行理财经理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华夏银行一支行统计人士称,现在不少老年人开始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收益怎么也比存款利息高,手上有闲置的钱一般都会买点理财产品。”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社区居民表示,去年以来,其接收到推介银行理财产品短信、邮件以及柜台营销推介明显变多,多家分支行、社区银行网点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推广广告,较节前更为频繁、密集。

在经历了股市大幅动荡、P2P跑路风波不断和民间理财“乱象”之后,银行理财再次受到大众关注。

“确实感觉到银行方面的竞争。”2月16日,华中地区一家投资公司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资人士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金融收索平台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周(2.13-2.19)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503款,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29款,平均收益率为3.24%,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366款,平均收益率为3.41%,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941款,平均收益率为4.37%。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更受青睐

“虽然没有P2P、私募基金炒得那么火热,但银行理财发展势头一直很受热捧。”2月18日,上海一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人士称,2004年-2014年10年间,银行理财基数每年增速达100%,“目前银行理财余额近22万亿,几乎占理财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早在2015年初,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了2015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展望报告,称2015年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将超过20万亿。

广发银行针对1100多名金融资产30万以上的投资人统计显示,稳健投资仍然是当前中国家庭投资的主旋律。不少个人投资者在经历了2015年股市的大幅波动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在资产配置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其稳健性获得个人投资者青睐,大部分投资人年底都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在家庭资产组合中的占比。

“银行理财的优点在于收益预期、可控,适宜家庭或投资者做资产综合配置。”2月16日,江浙地区一银行人士表示,“大部分中国投资者比较业余,理财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也承受不了较大的风险,因而开始流向银行理财。”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近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服务业改进情况报告发现,2013年公司加个人理财年末余额10.21万亿元,同比增长43.6%。2014年期末理财产品余额达1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2万亿元,同比增长47.16%。

“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更多,但兑付情况较好,客户也信赖。”李宁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同顾客签署投资协议时,银行方已明确告知客户一些理财产品合同中有“不保证本息,收益浮动”一条,因保证本息和收益的产品回报仅3%左右,远远低于浮动收益型产品,众多客户最终选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以上述融360上周监测的数据不完全统计结果为依据,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达62.61%,其平均收益率也高出接近1%。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10万,保本保收型产品平均比浮动收益类产品一年回报要少1000元,接近少1/3收益。

除了个人或家庭投资者,越来越多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亦开始青睐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其“大客户”。

2月19日,永兴特钢发布公告称,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收益水平,将使用额度不超过3个亿的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月20日,新湖中宝公告显示,其目前已购买中国银行“中银保本理财-人民币按期开放”产品16亿元,其中2016年2月2日投入的8亿资金已赎回,15天回报高达92.05万元。公司计划再募集18亿人民币,用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购买产品的协议对方为银行。

平均收益率位于4%边缘线相对稳健风险仍存

尽管个人、家庭和企业因银行理财的相对稳健而纷纷进入,但银行利率“每况愈下”的现实情况还在持续。

银率网发布的2016年1月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显示,1月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2%,较上月大幅下降个0.13个百分点。而在2015年1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5%,一年间降幅达1.03个百分点。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周(2.13-2.19)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01%,预计将跌破4%临界点。

“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年化收益已低至3.5%,短期浮动收益型产品最高也做不到5%。”民生银行一社区银行客户经理李宁说,“在2016年新一轮降准降息政策出来后,收益率会降得更低。”

上述上海一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人士表示,银行方通过集纳购买理财产品客户的资金,对外投资和购买企业债等获取利差,而这一利差系数还在被继续挤压。“以前10个亿规模,投资和支付利息的差额回报,可能现在需要投20个亿才能赚到。”

“相比于基金6-8%的回报,P2P8-12%的回报,银行理财利率确实低得多,相对稳健。”2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曹啸表示,“但也有一定的风险。”

李宁等理财人士称,除了银行与投资者双方之间投资合同明确指明“保证本息”条款的理财产品,其他收益相对高的浮动型理财产品,仍可能发生无法“刚性兑付”的风险。

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就有50款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这就意味着投资者面临着不能按预定期限取得本金及预期收益的风险。

此外,银行理财师“飞单”现象和非银行机构“傍银行”情况仍存在。“在银行购买的,也有可能是非银行自身发行的产品。投资者一定要擦亮双眼,最好是结合网上银行和柜台,对理财产品两方进行甄别比较,确定投资产品的真正属性。”李宁提醒。

多位专家和银行人士表示,投资者需综合考虑银行理财的利弊,再对自身资产进行综合性配置。

“对适合的人来说,信托、保险、基金,也是很好的理财产品。”上述江浙地区银行人士表示,“投资者也不可盲目信任银行理财,放任投资机会的流失。随着越来越多的成熟投资渠道的出现,家庭或企业可按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渠道进行配置投资。”

目前股市低迷,P2P发展放缓,所以银行理财客观上成了避险宝地。

——华中地区一位资深投资人士

资产荒+低利率 银行理财触“天花板”

长江商报消息 2015年银行业整体增速预计下滑至3%-5%,理财产品“粗犷式”发展难有竞争力

□本报记者 但慧芳

8家上市银行公布的2015年度业绩快报,让银行高利润“神话”再次受创。

截至2月19日,长江商报记者统计目前已公布快报的8家上市银行发现,仅南京银行2015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4.72%,另外包括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7家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

“2015年5次‘降息降准’,银行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为重心的模式逐渐被打破。”2月17日,北京一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增长遇到瓶颈,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在显著扩大。

事实上,作为表外业务组成部分的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板块中新的增长点。

“理财业务这一轻资产业务各大银行都在迅速发展,现在各银行资产部(或零售部)投资理财人员增长最快。”2月18日,上海一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规模和基数已经做得较大,还在增长。”

不过,多位银行和投资人士近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规模已近22亿元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小,“受限于‘资产荒’和低利率,更多是呈现‘慢增长’趋势。”

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曹啸看来,相比于西方银行业非利息性收入的业务占比达到一半左右,银行理财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银行也需改变目前粗犷和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进入细分客户市场的时代。”

行业增速下滑理财业务逆势激增

经济下行和利差收窄带给银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银行坐拥高盈利水平的日子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

浦发银行发布的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其2015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98亿元,较2014年增长7.6%;而2014年年报显示,该行实现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0.26亿元,同比增长14.92%。2015年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56%,较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而这在截至上周已公布的8家上市银行业绩快报中,并非孤例。

根据业绩快报,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除了南京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4.86%、不良贷款率下降0.11个百分点以外,其他7家上市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和不良率攀升的情况。

“2015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仍将继续下降,预计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下滑至3%-5%。”2月5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连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12年经济下行以来,银行不良率攀升,又逢2015年5次‘降息降准’,银行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为重心的模式逐渐被打破。”2月17日,北京一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在显著扩大。”

事实上,作为表外业务组成部分的理财业务,迅速增至20多万亿元的规模,成为银行业务板块中新的增长点。

以浦发银行为例,2014年其理财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为41.6亿元,增长幅度为209%;2015年半年报显示,仅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在报告期内即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89%。

工商银行公开数据显示,其2015年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达2.5万多亿元,管理的理财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新增投资2500多亿元。

“金融环境到了混业经营的阶段,银行也像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一样通过合法通道发理财产品,将高净值客户的资金留住进行业务拓展。”华中地区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现在各大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部都在做大额投资,然后将投资份额做成理财产品对外发售。”

多位投资人士和金融专家表示,银行做理财产品业务有其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有客户基础,声誉好、投资者信赖;另一方面,银行人才资源和风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

受限“资产荒” 银行控制发行规模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并未因为避险资金的涌入、客户认知度的提高和银行业务的倾斜,而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当前出于新春‘开门红’的需要,银行会有一些推送理财产品的倾向,但总部基本都是在控制规模的增长。”2月18日,上述上海地区银行总部人士透露,“目前都是面临‘资产荒’,城商行和农商行本身基数小,会需要保证一定的增速,股份制和国有商业银行不会盲目做大规模。”

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总计发行61401款,较2014年小幅增长0.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3792款,占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38.75%,较2014年增加20.69%;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8600款,占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14.01%,较2014年增加67.19%。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较2014年分别减少18.96%和减少22.58%。

多位投资人士称,所谓的“资产荒”,并非资产难找,而是有投资价值的优质资产项目比较少,“主要是实体经济发展放缓,各大金融类金融机构都难以找到好的投向和标的。”

与此同时,上述上海地区银行总部人士坦言,以往银行会将一部分理财资金投向股市,通过把握和评估股市来获取较高收益,而目前股市行情下,银行投资股市的理财渠道同样受阻。

除了“资产荒”这一外部因素,2月16日,江浙地区一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本身的低收益率使得它难以“挽留”目前涌入的“避险”资金。

“4%-6%的回报收益,能火多久?”该人士称,“银行理财相对比较稳定、温和,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其本身的定位和定价只适合低风险、稳定回报的一类人,一旦其他投资渠道让投资者重获信心,大家还是会重新规划投资计划,尽可能去追求更高收益的理财方式,这是投资者的本性。”

且在目前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正“破4入3”、“一跌再跌”的局势下,家庭和公司投资者持观望态度的可能性大。

“在目前20多万亿的基础上,再做大规模也比较难,增速放缓也是正常状态,毕竟银行理财已快速增长了10年。”上述上海地区银行总部人士称。

曹啸则认为,受目前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作为银行方,贷款业务风险大、利率市场化挤压利差,主观上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客观上,投资方在资本市场基金、股市等投资风险增大背景下,主动选择银行理财。

这一背景下,银行和投资者双方均出现一定程度看重银行理财的趋势,这对银行理财行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更多人愿意去尝试银行理财,去研究相对规范的理财方式、投资获利方式。”

以差异化和细分市场寻求竞争力

相比于“乱象丛生”的民间理财和P2P等网络平台,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专业性和对投资风险的控制明显要强。

在长江商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提出理财意向之后,多家银行的理财师均对记者的收入、开支、理财习惯、投资习惯做了较详细的了解,并称客户在第一次开通网上或手机银行理财平台时,均必须前往社区网点或者支行柜台填写风险评估表,方能开通理财业务。而不少民间理财和P2P等网络平台则省去了该程序。

此外,华夏银行等推出的一些分行定制产品,仅限柜台发售,投资人必须前往柜台填写和签署书面文件才能购买该款产品,以防止客户网上操作失误。

“虽然有了一些风险提示程序,但还不够。并没有让投资者充分意识到某一款产品如何适合自己,投资的风险程度如何,面临的风险自己能否承受。”曹啸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除此之外,目前不同银行设计销售的理财产品太大同小异,差异化竞争不明显。”

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竞争愈演愈烈,各银行却都处于“粗犷式”发展阶段,并未开发出有银行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多家银行的理财师仅以“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多少来介绍其理财产品,而对理财产品的其他特征较少提及。

“银行理财收益偏低,与银行体制内保守的工作习惯有关。”上述上海地区银行总部人士称,银行在投资理财过程中,机制不够灵活,操盘手做高收益率的积极性不大,使得银行理财难以达到投资“最大效益化”的程度。

曹啸建议,银行应摈除短期获利和迅速占领理财市场的发展思路,多从产品构架、理财规划程序、理财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在充分收集客户信息的基础上,推出真正满足投资者需求、节省投资者时间和成本的产品。

此外,曹啸还表示,从整个银行理财业发展层面,银行应该进行精细化管理,精耕市场,“以差异化和细分市场取胜。”

“它其实还是应该往产品体系更完善、相关服务更专业上走,而不是盲目追求增速。”江浙地区一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作为银行提供的一类产品,亦能体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的特性。”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