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
继国际评级公司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为负面之后,另一评级公司标普日前也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专家称,这种对中国经济的“过度担忧”缺少事实依据。
标普称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预期,并预计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将恶化。纽约世邦魏理仕集团副主席达西·斯塔肯表示,不赞同标普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结论,认为标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而低估了中国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她还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心,认为中国经济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教授也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认为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悲观“没有任何基础可言”,也“没有事实根据”。他分析,国际社会之所以会感到悲观,主要是因为看到中国出现资金外流和股市动荡。相反,皮萨里德斯看到的却是,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所以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对于标普所关注的金融风险方面,来纽约参加中国商务论坛的宜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宁表示,宜信公司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贴息等措施,撬动金融资源重点“支农、支小、扶弱”,促进解决“三农”、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建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方面,宜信公司打造了一张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护网,为投资者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事实上,对于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涉及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具体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外汇储备等“硬指标”,还需要考虑政府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如政府效率、法治建设等。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在长期内影响着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而正是由于中国近些年在政府效率、法治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进步,使得我们在应对西方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展望有了底气。
对于西方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展望,财政部给出了回复,指出评级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债务、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结构性改革取得的进展,评级公司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文汇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