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近日,杭州市废旧衣物回收桶中衣服去向成了全城人民关注的话题,有媒体暗访发现,这些废旧衣物并没有实现老百姓的爱心心愿,流向困难人群,而是被企业变卖牟利,一时间废旧衣物回收桶“蒙尘”,质疑声、愤怒声不绝于耳。
【短评】原本以为自己捐出旧衣物是在做慈善,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没想到衣服辗转进了收购站,企业从中赚取利润,民众的震惊和愤怒可以理解。但复盘整个事件我们发现,如果简单将“骗子”“黑心企业”“根本不是捐赠”的帽子一股脑扣在涉事公司头上,似乎也不是很公平。
早在2014年,这个由环保组织、废品回收企业以及民政、城管委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公益项目就开始运行。而在杭州媒体当时的报道中,清楚写着这是“再生循环利用”项目,而项目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八成新以上的御寒物品,会捐助给省内的贫困地区或需救济的灾害地区,其他的废旧衣物当累积到几十吨后,则由申奇公司委托其下游合作企业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生循环利用。可见,企业原本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做废旧衣物回收,只是“顺带”做慈善。为何当地群众对此的认知发生了如此大的偏差?恐怕这得从宣传推广中找原因。
相比废品回收而言,公益事业显然更容易引起舆论关注,也更容易吸引民众参与,更何况,该项目本身就带有公益元素。因而,在推广过程中,企业或许就会有意无意地用公益的名头来为项目做宣传,而淡化其主要意图。对此,申奇公司副总经理李震也承认,为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确实存在一些宣传上放大公益属性的行为,让公众误解。
在这起事件中,不光企业要吸取教训,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既然民政、城管委等部门参与到项目当中,那就意味着给活动做了“背书”,不少民众也确实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旧衣服,甚至是新的衣物捐献出来。所以,一旦活动遭遇信任危机,倒霉的不光是企业,连同政府的公信力会一道受损。(新华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