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引起广泛关注。起家于福建一个小镇的“莆田系”民营医院,也因而被推上舆论的浪尖。
民营医院求生存、求发展,这可以理解。按照国家卫计委网站最新发布的数据,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数已达到43.8万所,占比为45%。这样的数据说明,民营医院在市场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医疗资源蛋糕,缓解了整体不足的状况。
所以,一个基本的判断应该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渠道应该畅通,社会办医应该鼓励。
但也正如魏则西事件暴露出的,民营医院的监管,还有很多缺失;民营医院的发展,还有一些失序。
对于民营医院乱状,监管部门其实一直在大力纠偏。但也不能不承认,问题总是比办法跑得快。比如,面对信息时代的“竞价排名+医疗”,如何形成从资质认定到信息提供的联合监督?对于民营医院这样的市场化主体,如何将监管深入到医疗行为的全过程?
说到底,对于民营医院,需要促进其生长,但必须是有序的生长。除了监管,如何给予社会办医在医生从业、医保报销等方面以同等待遇?如何实现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差异化发展?这些,其实都可以是对社会办医的有效服务和引导。换个角度看,唯有以自律加他律,以管理加引导,更好地形成行业规则、确立严格规范,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信赖,获得长远发展。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官网首页是行风建设、学术会议、研究进展等内容的是“好医院”,而挂着24小时在线咨询窗口、主治各种疑难杂症的则是“坏医院”。这固然是揶揄,却也折射出各自的问题。魏则西事件启示我们,既做强公立医院公益性,又规范与发展市场化的社会办医,才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真正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