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要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重演,更需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让每位居民都拥有高素质的健康守门人。
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不幸去世。此事引发全社会热议,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魏则西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求医”故事:父母变卖家产,四处奔波,为儿子治病,最终人财两空。类似的悲剧屡屡重演,发人深思。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考题。
医学本无“神话”,但偏偏有人编造“神话”,有人相信“神话”,甚至不知不觉扮演“神话”中的主角。例如,很多身患绝症的病人,由于缺乏科学认知,总是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创造生命“奇迹”。而这种“有病乱投医”的心理,恰恰让医疗骗子钻了空子。这些医疗骗子往往证照齐全,资质合法,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医院是真的,医生是真的,圈套当然也是真的。一旦有人上钩,他们便会假戏真做,把骗术演到极致,直到榨干油水为止。如果政府部门不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放任“毒瘤”野蛮生长,必将贻害无穷。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要避免人财两空的“魏则西式悲剧”,更需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欧美发达国家,每个人都有家庭医生。很多人从出生到离世,一辈子只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成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这种健康守门人制度,有效解决了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患者不用盲目求医,自然也不会上当受骗。建立符合国情的家庭医生制度,让每一位居民都拥有高素质的家庭医生,是终结悲剧的治本之策。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愿魏则西事件警钟长鸣,成为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新契机。(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