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保健品靠忽悠获暴利为何屡试不爽?

保健品靠忽悠获暴利为何屡试不爽?

2016-05-13 02:02:2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

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但保健品管理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以致乱象丛生。这其中原因或许不少,但主要恐怕还在于监管方面的“重审批、轻监管”。不难发现,由于财力及多种因素的约束,政府不可能无限制配置监管资源。在监管资源的配置上,审评和审批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过程性监管和市场监管属于事中和事后监管,所配置的资源则相对稀缺。尤其针对保健品的监管,或许因为其相比普通食品不算重点,更是显得相对薄弱。这无疑给各路不法商贩有机可乘。也就是说,一些问题并不是因为上市审批把关不严造成的,而是源于生产和销售过程。

因此,应对保健品乱象,显然不能靠“咨询医生”,而是要靠监管发力,把“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穿到始终。要知道,事前的审批代替不了事中和事后监管。缺乏全程监管,就会给人有机可乘。这有赖于改变当前的“重审批、轻监管”的现状,下决心建立保健品市场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主动出击对待违法企业和个人,该“除名”时及时除名,该“法办”时及时法办,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全和健康。(新华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