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机构数据显示:100亿以上规模阳光私募管理人占1.96%,管理规模却超行业30%
□本报记者 郑玮 但慧芳
在高杠杆运作下,私募基金一直保持野蛮生长态势。
“尽管备案登记的自律管理在持续开展,但由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鱼龙混杂,不合规现象丛生。”5月20日,上海朝阳永续公司一位私募人士李阳(化名)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一些机构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合规运作和信息报告意识淡薄,有的机构甚至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
不过,如今,监管新规为野蛮生长的私募戴上了紧箍咒。
“此次私募规范化发展后,监管层对私募基金提出更加严格的自律合规要求,除了需要实际开展业务外,还需要私募从投资、交易、市场等多方面深化公司治理。”5月19日 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认为,应严防触碰“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三条“红线”,在员工行为规范、销售营销、后台营运等方面都要向其他规范的大资管机构看齐。
“现在已经出现了‘寡头现象’,比如新三板挂牌的几个大的寡头,如九鼎等。”武科大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新规之后,私募寡头出现的几率更大。
格上理财统计显示,在其调研的2637家阳光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占比最高,约占阳光私募管理人总数的84%,而其管理规模仅约占行业的15%;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的阳光私募管理人仅占1.96%,但其管理规模已超过行业的30%。
高杠杆运作下私募乱象丛生
大多新私募公司成立,在没有历史业绩背景下,初始阶段想发行规模超过千万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采取杠杆式结构化产品,自己出劣后或出部分劣后,为数众多的私募在高杠杆下快速膨胀又“翻了船”。
“经历了去年下半年及今年2月份的深度调整之后,私募基金痛定思痛,最为强化的一定是风险意识”,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李炜(化名)介绍,身边不少同行朋友都在最近几个月将十几年甚至半辈子积累的财富付诸东流,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在资本市场控制风险活下来是多么重要。
李炜的一位私募朋友就是重伤的一员,其千万身家,在去年上半年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赶上市场行情好,一度还赚了不少,去年下半年的大跌,也基本躲了过去,但今年1月,由于仓位较高,扎扎实实挨了一拳。他的“失败”就主要在于旗下的产品多是结构化类型,且自己参与了劣后。
李炜解释,结构化产品通过设置优先、劣后级份额,以劣后份额来保障优先份额的收益,同时劣后份额获得更高剩余收益分配比例,从而分离出两类风险收益特征迥异的子份额,分别满足激进、保守不同风格客户的需求,在市场良好的背景下,劣后级份额会得到激进型投资者的更多青睐。而当产品达到清盘线时,同时也意味着血本无归,随后其朋友进行补仓耗尽了积蓄,遗憾的是仍然未能等来市场反弹上涨。
“私募行业内的结构化产品一定会骤然减少,一方面是监管加强导致新增减少,存续又被清盘一批,另一方面则是私募公司会对发行结构化产品将慎之又慎,意愿大降”,李炜表示。
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罗震认为,私募基金结构化产品具有劣后杠杆高、止损线高的特点,由于此类产品劣后份额占资产比重通常较低,因此,优先级的风险事实上与产品整体的风险是类似的,均与所投资私募基金资产的违约风险高度相关。
深圳一家大中型私募崔明(化名)也透露,“结构化产品风险大,触及清盘线时劣后资金要么拿钱补仓,要么就得认赔出局,而当补仓资金续亏,选择就基本是割肉空仓或彻底清盘。”
行业门槛抬高,“正规军”将仅剩两三成
对于私募的不规范现象,有业内人士归类,目前私募基金行业存在诚信守约缺失、违法违规普遍、自律水平偏低三类问题。
北京恒天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郑丽莉认为,多种私募行业乱象引发基金协会重视,全面抬高了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一直规范经营的私募机构而言也是好事,此前,公司就已经成立合规部,在营销和市场等几个条线上都有明确通知,比如公共信息不能在朋友圈转发,只针对特定客户发产品,严令禁止发传单等行为。
“目前私募行业状况十分紧张,正规与非正规的基金机构预计在两万八九千家,现在内部在传,听说将会清除到八九千家,也就是占现在管理人规模的零头。另外,资金规模不到一千万元的私募机构不让发新基金。”一位私募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保壳不让保,注册更难,会改变未来私募行业的发展状况,按照其推测,正规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仅剩两三成。
“归根结底在于从业人员的素养问题。”董登新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在备案之初,基本没什么门槛,只要有金融方面的从业经历,有相应的人手就足够了,程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先备案再募集资金,很多备案的私募基金,最后基本上没有募到资金,完成不了计划,募资很难到位,由此就出现了一种先备案后募资的个体化盲目备案的怪圈。董登新认为,对于该行业人员,仅有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不够,其从业资格证的门槛也要相应提升。
此次行业新规就要求每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要有两名高管具有基金从业资格,且对合规风控、财务信息披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目前已应声火爆,最近的预约考试,上海、北京均已显示没有机位。私募人士普遍预计,以后的资格考试难度和专业程度都会大大提升。
江苏悦达善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投资总监张志远也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处于“混战”时期的私募行业,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清楚明确地规定私募与公募的界限,针对违规的处罚条例等;同时还需要蓬勃发展的自律组织,自律组织要深度介入行业发展,并对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能够向证监会等机构保持持续的反馈机制。
集中度不断提升私募将面临“三元考核”
董登新指出,随着私募新规的出台,行业集中度将随之不断提升。
“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在做准备,我们也在完善季报、年报制度,并积极向协会咨询高管基金从业资格的认定以及维持的相关事宜,并做充分准备。”格上理财研究员梁晓丹表示,对于有能力按照新规完善自己的私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能力的私募肯定会被清洗出局,未来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强者恒强的格局已经初步成型了。
张志远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中国,私募机构的吨位决定地位,规模和业绩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金融的本质是中介,一个合格的投资机构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注某一个领域,一定要为他的投资人负责,长期坚持这个理念必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现在已经出现了‘寡头现象’,比如新三板挂牌的几个大的寡头,九鼎等机构,现在很多公司什么都可以干,变相成为综合性的金融公司。”董登新认为,新规之后,私募寡头出现的几率更大,不过,在新三板募资后,再到A股上疯狂举牌,是目前私募的一种非理性现象,私募要健康发展,可能还需要在现在的制度上,对行业规范作出“负面清单”,
上海一位私募业内人士李慧(化名)认为,运营成本增加也会使一些没有实力的小私募退出。目前来看,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成立规模最少可为100万元,但现今面临的情况是,在随之而来的私募基金发行潮下,对小规模的产品,券商是否愿意提供PB服务(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的私募基金专属服务)是未知数。加上,规模小的私募产品服务费用要高些,法律意见书也是一项不大不小的支出,即使与律师事务所谈团购,一年最少也要几万元。
李慧认为,2016年将是中国私募业的合规元年,监管动作不会是一阵风式的,而会保持连续性,私募基金必须更加注重合规性和风控管理。
李慧预计,私募业走到最后,可能只有两处与公募不同:一是“特定和非特定的”,即资金募集方式的不同;二是私募基金投资更具灵活性。但在规范性、信息披露等方面二者应达到同等水平。对于私募来说,未来将是“业绩、规模、合规”的三元考核模式,合规会成为私募的生死线,如果不合规,其他都等于零。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