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中国部分民间投资遭遇“玻璃门”

中国部分民间投资遭遇“玻璃门”

2016-05-30 00:12:4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国务院调查发现:有民企老板手握数亿无处投,银行普遍只给“行业前20强”放贷

□本报记者 张洋 综合报道

针对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国务院于5月20日派出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区、市),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以摸清情况。

调查即将结束,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各地媒体公开报道发现,国务院督查组发现的问题包括:民间投资的确存在“玻璃门”现象;部分民企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获得感不强;一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设定门槛较高;企业审批事项偏多、周期偏长;民营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在接到督查组向地方反馈的意见后,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督查组连续走访发现问题

经过9天督查,一些督查组开始向当地政府反映督查存在的问题。

据新华日报报道,5月21日—25日,国务院第八督查组到江苏进行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督查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肯定当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指出江苏省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在政策制定落实、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民营企业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获得感还不强,有些PPP项目设定门槛较高等问题。

据湖南日报报道,5月22日至25日,住建部副部长倪虹率领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到湘就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和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在肯定湖南在民间投资工作后,倪虹说,督查期间,督查组也发现了当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湖南省在政策完善和调整、政府管理和服务、市场环境建设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民间投资确实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

根据四川日报报道,5月20日至25日,国务院第四督查组在四川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督查组组长、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向四川反映了民企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六方面问题。

据河北日报,5月20日至25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严之尧率国务院第五督查组到河北省开展督导检查。严之尧在肯定了河北省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后,提出河北省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减弱。

据新华社报道,5月25日至27日,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第三督查组实地走访了黑龙江省。督查中发现,近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总量仍然偏小、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民营企业负担重、人才缺乏、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缺乏公平待遇

在此次督查中,民企向督查组反映了民间投资下滑的真实原因。

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第二督查组在山西太原举办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东杰智能董事长姚长杰向督查组反映,“我们手头掌握着数亿元资金,想投,却投不出去……”

资金投不出去的原因是卡在“土地”。东杰智能副总经理张新海表示,公司希望投资停车设施,但停车设施最为稀缺的城市中心,任何一块看起来能够建停车设施的空地,都有不同部门对其设有各种条条框框。

“现在民间投资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缺乏公平待遇。”重庆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向督查组坦言,虽说市场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行业不挣钱,比如不少医药、文化、环保企业效益都不错,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也想扩大投资,但屡遭“白眼”频“碰壁”,影响了投资动力。

四川远舰建设集团董事长杨远见颇有感触地说:“现在很多PPP项目就是为国有企业‘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参与的份儿,有的地方直接告知‘优先考虑国企’。一方面是因为国企能从银行贷到更低成本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也想避免引发道德风险质疑。我们申请过很多PPP项目,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类似这样“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督查中,民营企业家吐槽的着实不少。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基本上由国有企业主导,民间资本最多转包一些“二手工程”,国有企业“吃肉”,民营资本“喝点汤”。长沙市某加油站企业负责人说,民营加油站获批难度大,即使获批,往往也只能在城市边缘经营。

同样反映突出的,是到银行屡屡“碰壁”。“银行都会拉出一个规模排名,行业前20强可以放贷,中小民营企业只能‘靠边站’。”英利国际置业副总经理杨晓榆在督查组座谈时直言,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新增就业,但最近两三年民企不仅排在国企后面,连外企地位都比不上。不能因为“出身”不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和结果就不一样。

地方承诺条件不兑现现象普遍

“在落实支持民间投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规范性文件内容‘打架’,项目审批程序繁琐,甚至一些文件规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统筹考虑不足。”重庆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谢建军表示。

从第一阶段对9省(区、市)实地督查的情况看,企业对这两年政府服务态度转变普遍予以好评,不过对政府办事效率仍有不少“吐槽”,认为是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一些基层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支持民间投资缺乏积极性。

山西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说,仅办理施工许可证就需提供52项资料和证件,办分项证件还要履行十余项手续,“所有证件办好需500份资料,等手续办好,商机早失了”。

青海央宗药业法人代表徐楠向督查组反映,公司开发了一款降血糖的藏药,研制花了六年,审批已经五年半了,相关部门迟迟拿不出审批结果,每次打电话催促,得到的答案总是“我们人手太紧”。“再这么拖下去,项目肯定要黄了。”徐楠说。

黑龙江一些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较突出。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

“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于中央与地方权、责、利的清晰划分与界定,中央把握大方向,地方应该出台实打实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学平大健康监事会主席周静渝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印发之后,很多地方出台了配套文件,但具体该如何投资无从下手,最后出现投资不足、投资乱象不足为奇。

支持民间投资需地方“多让利”

从实地督查的情况看,地方动真格、出实招、多让利,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才能落实好,民营企业才能得到“真金白银”。

在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荣发集团董事长孙亚坤告诉前来走访的督查组:“作为吉林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企业的审批手续基本可在农安县直接完成,甚至只需找一个部门、送一趟材料。以前办三个月才能办成的手续,现在三天就好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民营企业前来扎根发展。”

为推动相关政策“一竿子扎到底”,山西近期制定了《全省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方案》,要求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户民营企业,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目前,各市县领导联系工作已陆续展开。

针对企业反映最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督查组发现,各地均由财政出资设立了多样化的基金、转贷金,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性帮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同时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信贷品种,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江苏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中开展“苏科贷”,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全省80%以上研发投入、70%以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民营企业实施。重庆江津区则设立2亿元起始周转金,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时提供“过桥”,预计今年可撬动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70亿元续贷。

民间投资专项督查九大重点任务

促进民间投资有关政策贯彻落实

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

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

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大力促进创业创新中民间投资发展

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

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落实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