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浠水县亮出蓝图挺进国家级示范区

浠水县亮出蓝图挺进国家级示范区

2016-06-13 00:07: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新建3个投资过50亿的先进制造产业群,落户项目84个,对化工企业“零包容”

□ 本报记者 刘倩雯

6月7日晚上10点,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的浠水县,宁静的小城已渐渐入睡,然而,浠水县人民政府四楼的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热火朝天。浠水经济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这让包括县长黄文虎在内的县级领导班子兴奋不已。当晚,黄文虎就召集相关乡镇、县直各部门开会,学习相关建设精神,共同研究发展对策,凝聚共识。

“可以说,浠水的基础比较差,在国家级示范区里基本摆尾。”黄文虎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那么,作为地处县城的省级开发区湖北浠水经济开发区,何以入选国家级示范开发区?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在浠水县展开了实地探访调查。

坚持环保先行 生态企业抱团集群发展

“坚持市场主体力量,借力市场。主动找到老板,问市场能帮我们做什么,做到先动手再伸手。”6月7日,浠水县县长黄文虎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

依靠借力市场的思维,浠水成功从承接黄石产业转移1.0时代,到武汉转移2.0时代,再到沿海转移的3.0时代,在北斗科技城和“互联网+”的引领下,浠水迈向4.0时代。浠水也从机械制造实现产业三大转型升级,突出智能科技、科技创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特点。

浠水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6年确定为省级开发区,建有巴河、散花、兰溪三个园区。2012年,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启动。浠水亮出蓝图:“建设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一年搭起基础平台,两年实现产业突破,三年形成鄂东滨江新区雏形。”而2011年,散花镇完成投资近3.9亿元,工业产值29亿元,财政收入924万元。

依托天津生态城、苏州工业园,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城,浠水紧盯“合作示范区、生态科技城”发展方向,在湖北省发改委主导下,明确散花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示范区、黄石都市功能区、浠水新经济中心的发展定位。编制生态科技城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走生态环保、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该园区落户项目84个,没有一个带烟囱。

从产业园到科技集群,凸显集群引领效应。该示范区引进湖北绿金、广州南汇、上善国际等产业运营商,新建教育装备、健康器械、机械电子3个投资过50亿元的先进制造产业群,运用市场之手,发挥园区招商,精准定位,走专业化招商之路。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教育装备城一期588亩已经完成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功引进LG化学、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晨光、用友等23家企业入驻。

“一个省级开发区,首次进入国家级,那种兴奋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浠水开发区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浠水的迅猛发展,和其以市场为主的导向思维是有直接关系的。

高新技术产业“绿色GDP”超41亿元

浠水县背靠大武汉,紧邻黄州、黄石,与鄂州隔江相望,是湖北的东部门户和正在崛起的中三角的黄金走廊。境内的沪蓉、大广、黄黄、武英和在建的麻武5条高速公路形成回形大连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上北京、下广州均可朝发夕至;拥有4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两座长江大桥对接大中城市,4座深水码头可停靠5000吨船舶;1个多小时车程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和武汉高铁站;水、陆、空交通便捷,为浠水对接大武汉、融入黄鄂黄,建设沿江开发聚集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泰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浠水籍博士董清,正是看到国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的契机,把韩泰智能整体搬迁到了散花,“我也多次考察过长江经济带的不少产业园区,选择浠水,不仅是因为我是浠水人,也因为这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董清介绍,该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北京奔驰、马勒集团、广州本田、东风汽车等,散花交通物流方便、厂房便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经营成本。该公司研发的阳极氧化全自动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把产品价格从1000万元压缩至500万元以内。去年,韩泰智能创造近5000万元产值,今年上半年已完成2000多万元,预计全年完成6000万元。

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像韩泰一样,搬迁转移到散花的企业不少,仅湖北上善机电产业城签订三方协议入驻的就有14家。“这还不算已缴纳保证金的。”上善机电策划经理刘丽介绍。

“浠水的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在承接黄冈、黄石、武汉东湖高新产业转移方面继续下工夫。坚持错位思维,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将示范区产业推向中高端,向绿色产业转移的方向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亮点。”秦尊文指出。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也带动了浠水县整体发展。去年,浠水开发区获得湖北财政支持1000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2亿元,建立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四板”挂牌企业9家,整体推出了“散花·科技板块”。截至2015年底,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累计签约企业95家,协议投资68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5家。该县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03.5亿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2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9元,增长9.4%。

6月2日,得知浠水经济开发区入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后,县委书记吴烨立刻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随后,县长黄文虎6月7日召开相关乡镇、县直部门负责人会议,进一步明确,为更好地利用国家级示范区招牌、进一步推动浠水发展,开发区打造产业改造升级和研发中心;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沿江的新型城市、黄石市的都市功能区、浠水的副中心城市;浠水沿江巴河、散花、兰溪三个园区建设成为沿江产业聚集区、城镇连绵密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样板区、体制创新先导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王峰 郭斯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话浠水县县长黄文虎——

承接产业转移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长江商报:浠水为跻身国家级示范区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发展?

黄文虎:我看了一下名单,33个示范区我走访学习了13个,各开发区的数据我也初步看了一下,可以说,浠水的基础比较差,在国家级示范区里基本摆尾。我们主要还是借力市场,以承接黄冈、黄石武汉东湖高新产业转移,做好配套服务为主。现在已经形成“两区三园”,即以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为主,兰溪低碳陶瓷产业园、巴河食品工业园分区发展模式。

东湖高新有35000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划分越来越明显,必然会有企业需要转移。我们具体测算过,东湖高新到散花的车程在40分钟左右,所以散花主要以承接东湖高新为核心目标,为科技创新企业打造一个新家。现在东湖高新区已经有24家高新企业入驻散花。

为吸引黄石企业到我们江北来,我们引进了碧桂园,目前黄石已有16000人搬入碧桂园,从黄石转移到散花的企业也超过20家。

长江商报:绿色发展和招商引资会不会起冲突,如何平衡?

黄文虎:绿色发展和招商引资在我们浠水不起冲突,浠水就是要将生态城名片做亮,要依靠生态环境吸引项目,提高项目准入标准,放弃化工企业。一定要有所不为,要有底线,转型升级不可以饥不择食。坚决不搞低档污染项目,严格排放标准。

拒绝化工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高科技农业发展项目,目前,石牛山生态小镇的猕猴桃精品果品示范园已初见成效,该园推行的经营销售模式为网上认养和网上订货两种,通过互联网发售市场反响火爆,一株“金玉”猕猴桃树网上认养报价为2000元,一公斤“金玉”猕猴桃网上零售报价为200元。

长江商报:为吸纳更多创新企业,未来浠水还将做哪些工作?

黄文虎:对于企业,我们更多的服务工作是在创新投融资上做保障,另外一个重点是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在融资和人才两方面的促进下,才能保证开发区的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有基础去承接转移配套的工作,同时也能保障产业产品向中高端发展。

浠水经济开发区散花跨江示范区内的商居区已初具规模。周健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