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驱动银企对接 湖北金融创新辟新路

驱动银企对接 湖北金融创新辟新路

2016-06-20 00:06: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政府搭台促银企相识,通过风投、保险为企业增信,银行跟进支持企业融资

□本报记者 沈佑荣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湖北创新驱动银企对接。

一周来,长江商报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在政府资金指引下,湖北的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创新贷款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开辟一条银企对接路径。具体表现为,通过创投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银企相识;通过风投、保险等提升企业信用,银行信贷随即跟进,从而大幅度支持企业融资。

6月17日,招行武汉分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张志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该行专门针对科技企业推出了上市贷、并购贷、三板贷、补贴贷、纳瑞信用贷等多款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截至上月,该行为武汉市内34家拟上或已挂牌新三板企业获批三板贷的专项授信额度已达3.05亿元。

融资难得以缓解的同时,融资成本也大幅下降。武汉凌云光电财务总监曾红斌向长江商报记者证实,算上政府给予的各项政策补贴,融资成本相较往年下降一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表示,金融创新支持科技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在时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内外机构深耕科技金融

一轮轮金融创新的推出,湖北科技企业融资难有了缓解迹象。

“今年融资不成问题,银行早就答应好了。”6月17日下午,位于武汉光谷的武汉凌云光电财务总监曾红斌十分笃定。

曾红斌介绍,作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无抵押物,融资一度十分艰难。前年,武汉农商行向公司伸出橄榄枝,采取信用加专利质押等方式,短短3个月千万元贷款就到了公司账上。今年,该行有意增加授信额度。

曾经有不少科技公司手握大把专利技术苦于无资金的局面有所改观,而此后得益于政府推动的金融创新。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不少银行动作频频,纷纷推出创新产品,支持科技企业。

汉口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萌芽贷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安翰光电技术公司就是受益者。这家公司是由留美博士回国创立,从事胶囊内窥镜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创业之初研发费用成最大的发展难题。2013年,公司获得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250万元专项经费拨款,汉口银行锁定这笔拨款为质押物,为公司发放200万元贷款,助企业渡过难关。

武汉农商行负责人介绍,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该行已累计向东湖示范区3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发放贷款45亿元,科技型企业信贷转化率达60%以上。

除了本土银行,在鄂的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

招行武汉分行提供的信息显示,早在2010年,该行就为科技金融工作推出“千鹰展翼计划”,服务群体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截至今年一季度,湖北省内918户企业纳入“千鹰展翼计划”,贷款余额28亿元。

招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张志勇介绍,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上,一方面,该行在信贷产品上进行创新,先后推出上市贷、投联贷、补贴贷、三板贷、纳税信用贷等,满足各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另一方面,招行联手关联公司招银国际,开展投贷联动业务。

“分行前期给予一家新材料企业2000万元设备融资,续贷多年,去年,招银国际股权投资2000万元。”张志勇说,几年间,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实现了从几千万元到超过3亿元的跨越。

政府搭台力促银企对接

科技型企业融资得以便捷,其背后是政府搭台推动银企对接。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科技型企业(未上市前)成功获取银行贷款,主要以专利质押、保证保险等方式,当然,此前有风投入驻的也较易获得贷款。一条或明或暗的路径是,创投引导基金参股的子基金入驻,银行跟进。创投大会、创业创新大赛上,银行与企业对接,专利质押银行放贷,政府对企业给予补贴。而保证保险背后更有政府的影子,不仅是企业投保政府补贴保费,而且银行贷款损失,政府承担30%的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保证保险贷款是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联合湖北省保监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推出,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银行贷款+保证保险+政府”模式的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除适用信用贷款外,还可以辅以知识产权、股权等多种质押方式。

光谷一家小型科技企业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曾经多次上门找银行申请贷款,因为无资产抵押均无功而返。但在创新创业大赛上,有几家银行对公司表达了兴趣,在充分了解公司历史及现状后,最后以专利质押+信用方式发放了700万元贷款,帮公司渡过资金难关。

目前,出于信贷风险以及信贷支持计划考虑,国有五大行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不太大,一家国有大行在武汉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虽然不断上升,仍不足10亿元。

不过,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看来,国有五大行与中小型科技企业之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位人士透露,该行挑选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标准,一是有风投特别是政府性创投引导基金进入,就可以贷款;二是评估企业专利在行业内领先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及市场前景,适量提供信贷支持;三是政府对企业的“态度”,属于政府引领的行业,纳税达到一定标准,也会给予融资支持。

6月18日,一名不愿具名的金融学者表示,中小型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虽然存在经营风险,但属于产业转型升级、人员就业的主力,政府搭台创新,推出风险分担模式,银行还是愿意通过创新来尝试的。在他看来,政府搭台金融创新唱戏的路径,有现实意义。

企业享政策红利融资成本减半

创新驱动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难,企业也因享受政策红利融资成本得以减半。

上周,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光谷的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相较往年,仅以向银行贷款为例,融资成本下降明显。

一家节能环保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信用评级、专利质押、保险费等方面,政府都会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一般是每年六七月份,企业将资料递交给政府相关部门,经审核后,政府将补贴款项划到企业账户。

作为财务总监,曾红斌对科技企业融资获取政府补贴的政策烂熟于心。他说,科技型企业贷款,多数以专利质押+信用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等组合贷款方式获取。申请贷款前,先要对公司专利进行评估,并将专利质押,同时,要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进行信用评级时,约需缴纳3万至4万元(不同企业收费不一样),政府补贴50%。办理保证保险贷款,企业需要先向保险公司缴纳一笔保险费,保费一般是贷款本息2%,政府补贴四成。在专利质押方面,科技部门也会给予1.5%的贷款贴息。相比传统贷款,少了担保费等中介费用。

“以1000万元组合贷款为例,企业的融资成本会略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曾红斌说,传统贷款年利率超过8%是正常的,算上各项费用,超过15%—20%是常见的,而民间借贷超过36%的也不足为奇。

曾红斌的所言非虚。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东湖高新管委会曾明确对获得保证保险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贴息、投保费用补贴政策,具体为,投保费用补贴40%、基准利息贴息25%、贷款损失补偿30%(指资金提供方)。同时,武汉市科技金融专项补贴资金围绕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科技保险保费补贴等统筹配置。

资料显示,早在2014年7月,武汉市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2.84亿元,贷款余额7.10亿元,这些科技型企业均获得科技金融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去年前三季度,武汉73家科技型企业获得保证保险贷款1.71亿元,政府保费补贴达164.54万元。

冀志斌表示,产业与金融的对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科技成果亟需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