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互联网+医疗需破“信息孤岛”瓶颈

互联网+医疗需破“信息孤岛”瓶颈

2016-06-27 12:19:3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70%以上医院实现信息化,仅3%医院数据互通

□本报记者 刘迅

生病就医是市民最头疼的事之一,医院人满为患,大专家一号难求。就诊、收费、检查总是排“长龙”。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互联网+医疗”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部署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推进网上预约分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便民惠民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健康医疗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那么,武汉在医疗大数据方面发展如何,今后整个产业又将面临哪些“痛点”?长江商报记者对此采访业内人士进行了解。

智慧医疗迎来重大利好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

消息一出,业内“点赞声”一片。武汉一家三甲医院院长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是医改的一个重要领域。今后患者受益于医疗大数据,专家一号难求、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互认、医保报销困难重重等问题,未来都有可能因大数据迎刃而解。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过去在医院,大部分医疗相关数据以纸质化的形式存在,而非电子数据化存储,如官方的医药记录、收费记录、护士医生手写的病例记录、处方药记录,X 光片记录、磁共振成像记录、CT 影像记录等等。

随着强大的数据存储、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趋势是医疗数据的大量爆发及快速的电子数字化。一业内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过去纸质化的医疗数据逐渐向数字化转化,举例来说,居民挂号开始使用就诊卡,病历实行电子化,挂号可提前预约。

实际上,早在2014年,健康医疗大数据创业的公司就大批涌现。各类企业以医院、医生、患者、医药、医险、医检等入口,纷纷布局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医院信息化、可穿戴设备、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医药电商等行业逐步壮大,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从国内情况看,今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IT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移动医疗市场增速高达20%以上。

对此,武汉市中心医院信息科科长左秀然对长江商报说:“在全国各地都在发展医疗大数据时,此次指导意见无疑是激活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利好整个互联网以及医疗产业。”

长江商报记者翻看《指导意见》,此次提出将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便民惠民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同时,优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武汉尝试移动医疗“上到云,下到端”

“互联网+医疗”现在到底有多热?记者了解到,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医疗领域。阿里巴巴实行大健康战略,围绕移动支付开展合作,打造在线医疗平台和医药电商平台生态圈;百度以“连接医患+人工智能”为主线,打造医前智能问诊平台;腾讯则利用自身的社交基因和大数据能力,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打造中国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的连接器。

同时,全国各地医院也在摸索尝试。以武汉来说,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其在全国有多项领先创举。今年3月,全国首家人脸识别医保支付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开通。也就是说,患者可通过手机在该院APP系统里“刷脸”,银行卡金融身份、公安身份证信息和医保身份信息三重比对确认本人身份后,就能在线刷医保卡付费了。此外,今年6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发布全国首个“影像云”,医务工作者千里之外可以准确查看到患者的影像资料,这标志着我国医疗云建设、应用及“互联网+医疗”服务步入高新尖阶段。

武汉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在鱼龙混杂的移动医疗时代,该院实现了移动医疗“上到云,下到端”的应用。该院信息科科长左秀然说,去年12月,阿里健康与武汉市中心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的“网络医院”正式运行,成为湖北省首家网络医院。医生开电子处方后,患者可在线支付,就连药物也可配送到家。长江商报记者体验发现,在该院预约、挂号、缴费、查报告、预约结算、健康咨询等全流程都能在手机上完成。该院副院长杨国良对长江商报表示,在互联网医院的APP上,医生和他的患者处于同一个群组内,随时可以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而患者无论在院或出院后都可以马上找到医生进行咨询。这一系列的应用,可以让患者有更加良好的就医体验。

2015年,全国有约400家大中型医院加入了阿里“未来医院”,覆盖了全国90%的省份。此外,乌镇互联网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也以创新的模式陆续兴起。

医疗大数据“信息孤岛”仍待破解

在2016中国“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时代,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最终还需建立在医疗大数据上。但目前,大数据相对比较分散,“信息孤岛”难破。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从机构层面看,在政府政策主导下,当前已经有70%以上的医院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已经初见成果,但当前仅有不到3%的医院实现了数据互通。

腾讯腾爱医疗总经理吴波曾表示,现在的数据还是散在各地,在A医院看的病历到B医院是没有用的,在血糖仪上的数据也没有同步到病历上来,医疗大数据也谈不上太多的应用。所以,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解决数据的实时性和集中性的问题,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也认为,现在很多移动医疗工具在公立医院只被看作优化内部流程工具而已,大大缩减了移动医疗的威力。只有当设备和技术,能够穿墙入户,继续收集老百姓医疗级别的数据时,互联网医疗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对此,左秀然认为,目前各家医院在医疗大数据的投入不等,建设程度不一,但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是未来趋势。据悉,目前,武汉市正酝酿建设市一级的医疗大数据平台,使其成为区域性的“数据库”。

此外,医疗大数据的共享是否会造成隐私泄露,也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表示,共享不等于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隐私,数据的采集和应用都要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对于特殊的研究类病例,也要经过严格的“脱敏”处理,才能进行共享研究。

左秀然说,从医院角度,数据开放必须要有合作协议“约束”,对合作厂商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时医院会对网络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存储。所以在信息隐私保护上,不光是技术层面,所有全流程人员的道德约束也很重要。

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张锋认为,《指导意见》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提升全体人民健康医疗服务可及性。同时,这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隐私安全风险大,迫切需要创新监管模式。

他表示,卫计委将一手通过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基础建设抓“促进”,强化人口信息平台集成数据资源应用;一手通过标准实施、安全防范抓“规范”,主要规范准入标准,强化健康医疗数字身份管理和安全体系建设。

只有当设备和技术,能够穿墙入户,继续收集老百姓医疗级别的数据时,互联网医疗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

武汉市中心医院,患者不用现场排队刷医保卡,直接通过手机APP软件“刷脸”,即可实现医保在线缴费。

本报记者 傅坚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