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以低成本满足海量用户碎片化需求,中国互联网保险将进入深度发展期
□本报记者 尹永光
当网购、在线支付、在线旅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退货险、账户保险、旅行保险等“标配”早已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
6月中旬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消费行为分析报告》披露,截至2016年3月底,中国互联网保民突破3.3亿人。《报告》指出,互联网保险已经分化为平台保险和场景保险两种。多位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场景保险已经成为互联网保险主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产品、需求、客群等方面均出现新的‘线上场景’,应运而生的场景保险很大程度上伴随着互联网世界‘短平快’的需求。”,6月23日,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场景保险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极低的成本满足海量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互联网保险自2011年前后在中国保险市场诞生,5年来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32亿元暴增至2015年的223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89%。从诞生之初单纯的将互联网作为保险销售的渠道之一,到目前以互联网生活场景为出发点开发多个险种,孕育出互联网险企众安保险等,影响华泰财险等传统险企的互联网转型,中国互联网保险将进入深度发展期。
6月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副教授段文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发展场景保险要注意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风险分布的动态发展,并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大数据,差异化地设计保险产品。
场景保险成主力军在网购中占比达67%
场景保险已经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力军。
6月中旬,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和蚂蚁金服共同发布了《2016互联网保险消费行为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不仅披露了高达3.3亿的互联网保民数量,更指出,“在新技术的催化下,互联网保险与互联网经济的‘共生效应’愈发明显——保险让消费者体验更顺滑,消费场景中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保险需求。”
实际上,华海保险此前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综合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互联网非车险保费主要集中在自有网站、专业保险代理网站、非专业保险代理网站、场景化产品四种,分别占比19%、4%、2%和75%。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人士6月25日向长江商报记者解读该数据称,“受行业火爆影响,电销、综合金融等部分挤压了互联网作为保险销售渠道的份额,各保险公司也都陆续推出了场景化的保险产品,2015年及之后,场景化产品在互联网保险中的份额可能继续扩大”。
谈及场景保险火爆的原因,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6月23日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产品、需求、客群等方面均出现新的“线上场景”,应运而生的场景保险很大程度上伴随着互联网世界短平快的需求,“与平台保险相比,场景保险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极低的成本满足海量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上述报告显示,目前的场景化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场景(网络购物、出行),三个产品(退货、航延、航意)。
统计显示,网络购物场景在场景类产品的总规模中占比67%,其中退货运费险、购物保障(家电延保、手机碎屏等)、支付安全(支付平台的责任险、面向个人的账户损失险等)的份额分别为63%、1.6%、2.5%(占比均为在场景类产品中的总规模占比)。
出行场景占比28%,其中酒店(0.66%)、航空(27%)、旅游(0.22%)。
此外,其他场景占比5%,其中淘宝卖家信誉保证(众乐宝)占2.3%;互联网金融类(招财宝变现)占2.7%。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较容易实现标准化,车险的互联网化也非常普遍,所以在整个互联网保险中,场景化产品的绝对份额并不如产品类型突出。
段文军表示,在互联网保险的众多市场参与主体中,场景保险做得比较好的有众安保险、华泰财险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善于挖掘互联网场景下的风险,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大数据,来差异化地设计保险产品。”
互联网消费场景渐多元,风险转嫁需求催生场景保险
“场景保险的出现是基于当今互联网新消费习惯的产生而产生的,互联网商业业态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场景,而在这千百万种不同的场景下,风险转嫁的需求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场景保险脱颖而出是意料之中的事。”段文军表示。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新场景被制造出来,如网购、网络聊天、互联网理财、使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买房租房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场景在生活中习以为常,但却也暗藏风险,如买到假货、通讯账号被盗、理财平台跑路、被搜索引擎推荐的虚假信息欺骗、房产交易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纠纷等等。
传统保险企业没有关注到这样的场景,或者缺乏足够的技术与数据去分析这种场景带来的保险需求,这就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机会。
例如58金融与互联网保险平台悟空保合作推出的“租房无忧保”,解决租房用户因客观原因需要提前退租带来的租房押金损失的风险。58同城积累了用户租房的大数据基础、丰富的租房场景,悟空保有数据分析建模、保险产品设计、风控能力,使通过网络信息租房后又需要提前退租的用户新场景有了互联网风险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也需要从初级的平台保险向更深层次的场景保险升级。
自2011年前后在中国保险市场诞生以来,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32亿元暴增至2015年的223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89%;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数量从2011年的28家,到2015年增长到110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更深入到保险服务的全过程,阳光保险湖北分公司6月23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其推出的“微理赔”已经获得大量用户的认可。
互联网保险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互联网作为保险销售渠道;改造传统保险以适应互联网(如众安保险与挂号网推出的医责险等);根据互联网特性开发新保险需求(如退运险)。目前,市场更倾向于后两类。
“应该说,互联网保险包含场景保险,场景保险能否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流需要看互联网发展中风险分布的动态发展”,段文军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场景的产生和消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所以最终还是应该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场景定制或将成为场景保险主流
随着越来越多的险企进入互联网保险市场,围绕“场景”做足话题成为很多公司的营销利器,常常刷爆新闻头条的各类奇葩险,甚至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反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场景才适合保险公司发展场景保险?
“做好场景保险就要在用户的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中找到刚需”,霍肖桦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互联网的核心就是长尾市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以较低的成本服务于传统金融服务不到或无法服务的领域,聚合起细若芥粒的碎片化需求,激活潜力无限的需求长尾。
互联网保险平台开心保CEO李杰曾对外表示,“市场是你创造不了的,我们不是创造场景,而是挖掘场景下的客户需求,从而进行利用。”在他看来,真正有保险稳定需求的场景才是好的场景,才是被用户接受和认可的场景。
另外,他认为,定制产品必将成为趋势,为多个场景定制,并在其中进行创新,“未来市场一定越来越细分,技术成本越来越低,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产品,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不管是对于更有“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险企,还是拥有数据优势、产品模型、财力人力的“传统”互联网保险公司,也许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