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上市公司治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规范、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大智慧。只有那些顾全大局、眼光长远的公司,才能在股权变化中为投资者谋求更多权益、创造更多价值,最终赢得市场的尊重。
自2015年7月“宝能系”首次举牌上市公司万科A以来,围绕万科控股权之争不断升级。最近各方股东轮番表态,更让事件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针对这场发生在身边的商战大戏,舆论场众声喧哗。有的分析各个大股东的背景,有的主张管理层应无条件服从资本方,也有的认为,资本的力量再强,也不能忽视苦心经营多年的管理层意见。
近年来,涉及公众公司收购案例和上市公司治理争议事件日益增多。比如,上海家化的原管理团队与大股东中国平安集团之间的分歧,就曾经引发股权结构、企业转型发展方向的大讨论;而几年前深康佳A的股权之争,无疑让投资者们看到中小股东“成功逆袭”的可能性。
可以说,这类案例的日益增多乃至形成常态符合市场规律。从资本市场的功能看,利用股票市场交易平台进行并购重组,争夺这些优质企业的股权,已成为国内外通行手段。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的完善,这类并购重组活动将更多。面对上市公司股权争夺,各方要保持平常心,尤其对于股东和管理层变动无需大惊小怪。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控股权之争呢?笔者认为,不妨跳出单纯个案,用市场化、法治化、社会化的视角来审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股权变化应重点从三方面看待:一是合规合法,二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三是能带给社会更大贡献。
第一个维度,任何企业的股权变化要做到合法合规。小到中小股东行使知情权和建议权,大到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任何股权变化都须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企业股权变化是否有利于长远、健康发展可作为第二个维度。企业的股权变化,归根结底只有实现良性发展,才能体现股权的价值、保证股东利益。纵观近期产生股权争夺的案例,一个比较明显的共性是:企业有精干管理团队,过往经营业绩出色。因此,在企业重大决策上,应以是否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为重要标准。股权变动,尤其是控股方变动,可能对企业发展方向带来很大影响。第三个维度,企业股权变化应带给社会更大贡献。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应尊重投资者和员工,对社会负责。否则,不但会影响职工就业、政府税收的大局,还会影响产品供应和市场服务、从事公益事业等事项。
归根结底,上市公司治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规范、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大智慧。只有那些顾全大局、眼光长远的公司,才能在股权变化中为投资者谋求更多权益、创造更多价值,最终赢得市场的尊重。
(经济日报)
别把企业社会责任当口香糖
【新闻背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6月25日发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要求“提供付费搜索信息服务,应当依法查验客户有关资质,明确付费搜索信息页面比例上限”。消息一出,有网民戏称应“抄送”给有关搜索引擎企业。
关于企业的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大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诚然,企业不赚钱就无法生存,多赚钱才能容纳更多就业岗位、多缴利税,但这不是全部。企业当然要追求自身盈利,然而“是在不违反法律和基本道德标准的前提下最大化该企业的盈利”,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共识。
止恶才能至善,自律方可自由。立规矩与守规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让企业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更明确可行的监督、追责及惩罚机制。基于以往教训,总有一些企业惰于纠错,或只是“口头认错总是再犯”,道歉或纠错都成了一种危机公关的手段。为此,还要把制度的笼子收紧一些,迫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制度文化,以免社会责任沦为企业管理层口中的口香糖,嚼一嚼就吐掉。
优秀的企业、伟大的企业,一定是勇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对它们而言,责任是企业做大做强必不可少的基石。社会责任,不仅能带来良好口碑和公共形象,增加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真正伟大的企业,其抱负必然要超越简单的赚钱逻辑而上升到让社会更美好的层面。即使是一般的企业,也需要坚守必要的社会责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守住底线、守正航线,不至于触礁翻沉。遗憾的是,不少企业在气势如虹之际,最容易扔掉这块基石,最终失去把企业做得更强大的机会。
就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工具,社会责任也不仅仅是一种作秀工具,而应该内化为企业文化。把这种文化注入企业的基因里,使之生动而有活力,这样的企业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更远的未来。(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