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光谷生物产业抢占空白领域制高点

光谷生物产业抢占空白领域制高点

2016-07-11 00:14:5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多个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正明显加速,一批“光谷造”在行业领域迅速崛起

□本报记者 陈妮希 张齐琪

当下,新技术、新探索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为光谷生物城抢占生物空白领域制高点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言不虚。全球首例商业化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全球独创算法的医药扫描仪等最前沿的生物成果,已擦亮光谷生物城出品的招牌,整体提升光谷生物城的技术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生物产业是一个长期“耕种”的事业,技术上取得突破之后,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临床”期,未来可以创造的价值才是无法估量的。作为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光谷生物城已经完成从单一产业集聚向功能丰富的“生态圈”蜕变。

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表示:“从人才圈到创新圈,从孵化圈到服务圈,从资本圈到政策圈,从联盟圈到文化圈,将城市载体经营成生态系统,光谷生物健康产业的‘生态圈’画圆。生物企业从出生期、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阶段需要的要素,一一配置完全。”

从预测到治疗形成精准医疗全产业链

当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价格进入百元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提前进行肿瘤预测。从出生到衰老的很多疾病都和基因相关,而基因测序就是对一个人的基因组进行测量,比如说唐氏综合征、肿瘤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检测提前检查出来。

家住湖北省襄阳的丽丽(化名)初次怀孕时被告知怀的可能是唐氏儿。在医生的建议下,丽丽做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为高风险,腹中宝宝有很大概率是唐氏儿,她最终选择了人流。丽丽第二次怀孕后去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低风险,最终顺利生下一个健康宝宝,一家人喜极而泣。

而2014年2月,因基因测序的临床使用存在标准缺失、价格不规范等问题,国家层面全面叫停基因检测。然而,历时一年,华大基因终于拿到了首批临床试点批文,这是湖北进入生命经济时代的第一张通行证。

随着基因测试技术成本进一步的压缩、测试数据精准性的提高,“精准医疗”成为可能,通过对基因的诊断来分析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不仅可以通过匹配靶向药物来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还能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

位于光谷的另一家生物企业湖北盛齐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研发出了“肿瘤囊泡生物免疫治疗技术”。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是指以肿瘤细胞释放的囊泡作为化疗药物的天然载体来包裹化疗药物,再回输到患者体内,靶向杀灭肿瘤细胞,有效控制恶性肿瘤。而这一技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属于首创,属于光谷企业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预计10月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式进入医疗市场。

钱德平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光谷生物城已形成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标准化应用等全产业链及创新链,可以说在全球都是属于领先位置,部分细分领域产品设备及技术是可以和发达国家抗衡的。”

依托基因工程上演农业大革命

不难看出,光谷生物城依托基因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也在上演。而这场新的绿色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物技术和农业融合到一起,更神奇的是,“生物技术+农业”竟然能转换应用到医药领域。

在光谷生物城的生物农业园里,一种能够将水稻育种时间缩短一半的基因育种芯片正在兑现,他们的研发基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也被称作育种“神器”。这支特殊的育种团队更是被称之为“国家队”。

这个育种“神器”如何工作?记者整理发现,这种育种芯片是8厘米长、2.5厘米宽、厚度不到0.2厘米的玻璃薄片。首先,育种专家从每个杂交后代身上取下一片叶子,将全部基因抽提出来。接着,育种芯片“闪亮登场”,基因在育种芯片下扫描,好坏一目了然。

“传统育种耗时耗力,以一块10多亩的试验田为例,就有10多万份样本植株材料,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要8到10年,而且数据误差不易控制。”该团队技术中心副主任周发松介绍,借助育种芯片,育种专家可以先对杂交水稻种苗的基因进行检测,提前获知水稻的“性格”。

周发松介绍,和传统育种相比,育种芯片是一种检测工具。借助芯片,育种专家在实验室就能准确鉴定杂交后代中携带优良基因的植株,从大量后代中快速排除不能成才的“坏小子”,避免了大量田间选育工作,使新品种的选育时间从8到10年缩短至3到5年。

2012年4月,全球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正式在技术中心诞生,创造了育种芯片领域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目前,这套芯片样品检测准确率和技术重复率均高达99%。

2015年9月,该中心利用育种芯片开展的稻瘟病抗性定向改良科技成果成功通过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种集团现在正对借助育种芯片选育的抗病、优质、高产绿色超级稻进行测试,力争早日将其推向市场。

种下稻米收获人血清白蛋白

翻开生物城的“革命”章程,当记者还在惊叹于这边水稻育种将进入新的一页,另一边,光谷造的从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生物产业的认知高度。

所谓人血清白蛋白是人血浆中含量最大的蛋白质。医用人血清白蛋白注射剂为黏稠的淡黄色液体,被称为“黄金救命药”。

我国是人口大国,血浆长期严重不足,国产人血清白蛋白只能满足1/3的市场需求,并大比例依赖进口。此时若能通过别的方式获得,那么将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并有望缓解由“血荒”导致的人血清白蛋白奇缺现状。

光谷生物城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组从稻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其技术原理为将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通过遗传工程技术,插入水稻某个染色体位置,在水稻成熟过程中,人血清白蛋白特异性地在种子中合成、积累,然后被从稻米中提取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蛋白产品。

依据国家食药监局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该公司已完成了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市售制剂对照品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相比,禾元生物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对大鼠和灵长目食蟹猴的毒理学反应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均无显著差别,部分指标甚至优于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

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临床前试验证明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药物安全性,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进入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可以明显感觉到,光谷技术成果转化正明显加速,在基因检测、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一批“光谷造”在行业领域迅速崛起,抢占空白领域制高点。

全国首个生物健康产业生态圈落成

发展生物产业,如同“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然后又面对另一个高度,过更高的坎。

生物企业从落户到研发再到孵化进入市场,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已成了业界公认的事实。

正是这些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成就了光谷生物城的独特光彩。如今,湖北省药监局、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口岸药品检验所等行政审批及服务机构就在园区附近,无论是办理新药检验、检测、申报等业务还是企业发展融资等服务,都能在这里都能“一站式”解决,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加速市场化进程。

此外,与其他园区不同的是,光谷生物城背靠医院资源,可以更进一步对创新产品临床、定价提供直接便利。据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鲍俊华介绍:“家门口建医院有助于医疗市场对产品提出最实在的建议,提速科研成功转化,这也是光谷生物城的特色生态。”

毫无疑问,作为湖北最新的产业版图上的“顶梁柱”,光谷生物城正加随着同济医院光谷分院、省人民医院东院、省妇幼保健院、中法医院等大医院落户,加速形成一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健康产业生态圈。

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光谷生物城。本报记者 吴薇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