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宜家”,这个来自《诗经》的词汇,让瑞典家具制造商宜家精准定位于国人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然而,宜家最近的“双重标准”,却不太美好。由于在美国屡屡陷入“夺命”纠纷,宜家近日宣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约3600万件易倾倒的家具。但在中国,却仅接受有条件的退货。
有报道称,强生公司从2005年以来的51次产品召回事件中,有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如此的“中国式召回”,是人为制造的“南橘北枳”,让人在遗憾中感到恼火。
当然,他人如何待己,往往是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镜像。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妨检视自身。客观说国内尚不健全的召回制度,仍有差距的产品质量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消费者维权;显得软弱的执法力度,过于低廉的违法成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宽容”外企责任。这次宜家的“看人下菜碟”,也部分是因为国标与美标有落差。
提升标准,不仅仅只是针对外企的敦促,更是为了唤醒一种更普遍的高水平产品意识。从宜家柜子的倾覆中,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缺少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国内的产品也可能陷入同样的问题?因此,对外企的“穷追猛打”很有必要,但更要认识到,只有我们不断填平质量标准的洼地,才能提升产品质量的基本面,为涌现高水平的“中国制造”提供沃土。
(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