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保险补贴比率上调到60%,年度限额调升至60万元
□本报记者 尹永光 实习生 尹学钰
6月底,中国首家科技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后,科技保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筹建中的太平科技保险由太平财产、浙江金控、沪杭甬高速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5亿元。
事实上,武汉市早在2007年已入选第一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科技保险开始深度试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此,人保财险武汉市公司专门组建科技保险团队,并于2015年初正式成立人保财险武汉东湖科技保险支公司。
7月15日,人保财险武汉东湖科技保险支公司负责人安阳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公司已推出高新技术企业系列15款保险产品,2015年为14家高科技企业提供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意外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机器设备损坏险等险种,承担各类风险保障150亿元。
关于科技保险广阔的市场空间,7月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副教授段文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保险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险种的创新对于险企来说意义重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科技保险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科技保险高比例补贴打开市场
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科技保险的“普惠度”较高,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均可投保科技保险。
安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针对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因为风险高低不同,相应的投保费率不同,给予的保费优惠和赔付标准也不尽相同。
段文军说,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险种创新、险别挖掘,对任何险企来说都是规避市场竞争的手段,险企为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保驾护航,解除或减轻了科技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强国战略,也有强烈的意愿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企业投保科技保险,可谓“三方共赢”。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科技保险得到的补贴力度非常大。
2011年8月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对科技企业购买科技保险,按照其投保费用的40%给予补贴,单一企业年度最高补贴金额为50万元;对于新开发的科技保险产品发生理赔,管委会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补偿,单笔最高不超过50万。
2016年4月27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颁发,将企业投保科技保险的补贴比率上调到60%,年度限额调升至60万元。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在这种高比例政府补贴对市场的刺激之下,多家险企对科技保险摩拳擦掌,仅湖北地区就有中银保险多家险企科技保险开单。
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呼之欲出
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科技保险“正规军”呼之欲出。
6月,中国太平(00966.HK)参与发起设立的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将成为中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
根据保监会的批复,太平科技保险由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浙江兴科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华投资有限公司等九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注册地为浙江省嘉兴市。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太平科技保险并非首个意欲吃螃蟹者。2016年2月,将科技保险作为主业的科畅保险的设立申请被保监会驳回。
保监会的批复指出,科畅保险主业定位为科技保险,但从经营发展规划等材料看,没有论证形成系统可行的商业模式,未对科技保险的范畴作出较清晰界定,有关业务和盈利指标测算不准确。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没有保险基因的科畅想切入科技保险这个新的险种,被驳回也属正常。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发展
尽管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保险的发展得到各方认可,但实际上,在其他地区的推进中,科技保险的进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此前东莞也开展了科技保险试点,但有媒体公开报道,东莞科技局副局长肖铮勇用“量小面窄”来形容试行效果。
段文军指出,由于科技创新中存在各种各样不可把握的风险,这是险企对于科技保险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承保风险的界定与厘清存诸多障碍,险企在风险认识、风险处理技术及保险费率厘定数据等方面的不足,由此导致科技保险发展存在难如人愿的境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莞市推出《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实施办法》,将科技保险的覆盖企业范围扩大,包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科技保险补贴的包括一般引导类险种,重点引导类险种和国家规定的其他科技保险险种。
另外,东莞也创新服务形式,建立由政府、银行和科技保险承保机构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共担机制,推进科技保险的不断深入发展。
什么是科技保险
运用保险手段为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各个环节分散风险的险种,最早在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与保监会共同推出,初期选择出口信保和华泰保险作为试点。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