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监管侧”不能失位,“市场侧”亦应有更好作为,最终通过“收益侧”的显著成效,托举起粮食安全。
据报道,在国家实施“最严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违法占用耕地,屡禁难止。记者调查发现,有企业承包耕地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种植经济林,国土资源部门下达过限期整改通知书,然而时隔6年,企业仍没有恢复这些耕地的用途。
近年来,“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谁来种地”问题,频频引起热议。年轻人嫌弃种地条件苦、不体面,一旦遇上旱涝病虫害,“种田还要倒赔钱”。耕地被擅自改变功能,同年轻人不愿种地,“病根”某种程度上都在于种粮收益太低。一亩水稻能产多少粮,一斤玉米能卖几块钱,化肥、农药、种子花费多少钱,这些琐碎的农民账本,另一头牵动着的,正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没有人愿意种粮了,粮食安全从何谈起?粮食安全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不仅是战略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诚如专家所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给量的安全问题,而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和中国农民的就业与生计安全问题。
稻亦有道,粮食安全体现生存之道,也照见发展之道。农业是农民奔向全面小康的正途,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实现粮食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必须确保农民可以获得稳定收益。众所周知,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裁判,谷贱则伤农,谷贵则伤民。而如果全由政府来调控,粮食增产会使得库存增加,政府财政压力也会随之加剧。正因如此,农业被视作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难处理的行业。“监管侧”不能失位,“市场侧”亦应有更好作为,最终通过“收益侧”的显著成效,托举起粮食安全。
(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