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智慧武汉助造张家界“世界第一桥”

智慧武汉助造张家界“世界第一桥”

2016-08-29 00:30:0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从制造到创造,中国“智造”大步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江楚雅 张齐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8月20日,世界最长、最高的高山峡谷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试运营。桥面由99块全透明玻璃铺设,远看整座桥薄如蝉翼,“隐形”于山水峡谷之中,游客走在桥上,好似行在空中,清晰可见脚下的悬崖峭壁。

一座座大桥,或飞跃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海,或穿山越岭于悬崖陡壁间,“中国桥”正在世界桥梁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而在这些大跨桥梁中,武汉人设计、建造了全国70%以上的大型桥梁。江城历史中,一直闪耀着桥的记忆。1949年以来,武汉的建桥者们已修建了2000多座大桥,从长江、黄河走向海洋。

桥梁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单兵突进,而是集成了前端设计、材料、工程、装备等一系列的产业链,代表了中国制造的集成实力。在武汉,从材料、制造、建造到设计、咨询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建桥产业链,且完全实现国产化。

一座座世界级大桥横空出世,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推动着湖北从建桥大省向建桥强省跨越,从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中国创造跨越。

武汉助造世界最长最高玻璃桥

据悉,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观和世界性的旅游景观。工程主跨430米,跨过峡谷,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是世界最长、最高的高山峡谷玻璃桥。

在令人惊叹的同时,这座“世界第一桥”的设计方——“桥梁设计国家队”武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一设计院副院长石建华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这是中铁大桥院第一次独立自主设计玻璃桥,具有开创性意义。尽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经过反复的理论分析计算、严谨的勘测试验和悬索桥的建造技术储备,建造这座异性多功能桥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技术上毫无问题,但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桥梁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忠斌向长江商报记者回忆道:“难点也是核心技术的突破,主要在抗风和人致震动两方面。想让800人齐步走在桥上不荡动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我们采取了主动控制措施。另外,因为所处地质为岩溶地区,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工程师需时常到现场进行勘探,确保万无一失,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底气,更需要坚持。”

一座桥代表一座城,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设计团队一直向记者强调,这是一座异形多功能悬索桥,集美观、娱乐、演绎多功能于一体,不仅展现了张家界的特色文化,更是桥梁文化的传播载体。

“武汉造”桥梁抢夺国际话语权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作为“桥梁设计主力军”的中铁大桥院,去年在海外拿下多座大型桥梁设计,包括缅甸的5座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世界上首次在珊瑚礁上建造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以及非洲首座斜拉桥——摩洛哥布里格里格河谷大桥。中交二公院中标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全桥按中国规范设计。武汉建桥军团担当“新中国制造”主力军,在世界叫响“中国桥”品牌。

“2000年,中铁大桥局第一次通过国际市场竞标方式承接了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施工任务,合同额1亿多美元,这是当年湖北省最大的外经项目。”谈到第一次真正走出去的经历,中铁大桥局现任孟加拉帕德玛桥负责人刘建华记忆犹新。

此后,中铁大桥局在海外的道路越走越宽,并通过“强强联合”的投标方式,先后中标南非、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尼、缅甸、澳大利亚、安哥拉等国项目。到2015年,中铁大桥局在摩洛哥、赞比亚、坦桑尼亚、孟加拉、缅甸、柬埔寨、港澳地区等地海外在建项目11项。

从2013年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两年多以来,在这条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上,已有5座“武汉造”大桥书写着中国桥梁设计、建造的新篇章。

在谈到域外项目承接规划时,中铁大桥院设计团队对长江商报记者不假思索地说:“我们在技术上毫无问题。但海外市场是全新的市场,需要按‘国际规矩’来经营管理项目,有着不可预知困难,但在海外这条道路上会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宽。”

从设计施工出海到建造标准出海,从海外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到对“中国智造”建桥技术的赞叹……一步一步,“中国智造”力量正大步走向世界。

加速补齐复合型人才匮乏短板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曾在中铁大桥局的一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的桥梁企业主要项目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南亚、拉美以及欧洲个别国家,在话语权上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与国际同行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他看来,中国建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路还很长。

差距体现在那里?业内认为,湖北省桥梁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世界前列,但新中国桥梁产业起步较晚,与国外游着百年以上发展历程的公司相比还存在着部分差距。其次,在技术规范、体系的适应能力、项目的属地化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等方面,以及在掌握全球信息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上,与一些国际大公司相比仍有差距。

“我们不缺懂技术、会施工的专业人才,但是既懂技术、会管理又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比较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速补齐复合型人才匮乏短板是关键。”刘自明坦言。

中铁大桥计设院专家建议,中国桥梁行业要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充分运用国内上下游行业的资金、技术优势,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类型的广泛合作。另外,要始终依托国家战略和顶层布局,主动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要避免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恶性无序竞争。同时应站在国家和行业的战略高度,发挥相关企业的技术、市场、人才等的协同效应,致力于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 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数万游客排队饱览张家界“悬空万丈”的玻璃桥雄姿。东方IC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