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
9月8日,财政部曝光了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骗补或谋补典型案例,共涉及财政补贴资金10.1亿元。后续财政补贴政策有望转向,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提高准入门槛,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等。(新华社)
国家出台公共财政补贴政策,目的是为了助推某一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补短板、促平衡、助协调,是想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产业补贴政策,在目前公共财政供应能力还不强,财政收支压力还很大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体现出政府对新兴产业、新兴行业、重点企业等的重视。可是,中央的善意,却在一些政策的执行中被扭曲了,从而使政策善意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骗补问题,如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必须在政策的制定上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优化。要知道,洒花露水式补贴,是不利于产业发展和进步的,也决不是一句提高门槛就能解决问题的。其二,要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明确地方财政在执行补贴政策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财政补贴政策,只能通过地方财政来实施,并必须经过地方财政的审核与把关。总之,从此次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中,加上此前发生的一些类似事情(如去年有地方骗取国家生猪补贴),可以看到,骗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被扭曲,公共资源被侵占最常见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接下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确保此类情况不再发生,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提前减少或封堵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的漏洞,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每日经济新闻)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