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今年以来,债市信用风险持续发酵,违约事件有所提速。据统计,截至8月下旬,已经有40多只债券违约,涉及20多家发行主体,违约金额200多亿元。从数量和金额方面,都远超去年全年。
遭遇信用危机的债券,投资者多会想办法出逃,导致价格一落千丈。2015年底,山水水泥因内部控制权等问题,导致公司发行的债券一时无法兑付。在发布“到期基本无法兑付的特别风险提示公告”后,债券价格大幅折让。面值为100元的“15山水SCP002”在2016年1月19日复盘当日下跌接近60%,最低至40.93元;面值同为100元的“13山水MTN1”在2015年11月13日复盘当日,最低跌至45元,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
但是,这样的债券也并非全都“人人喊打”。一些机构通过分析违约债券的后续处置价值决定是否“抄底”,一旦判断成功,就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超额收益的诱惑下,一些机构对此跃跃欲试,然而风险极大。对于个别能够转危为安的企业来说,确实存在价值回归带来超额收益的机会,但总体来看,这样的企业仍是少数。
“随着违约企业数量的增加,今后能够重整成功的比例会有所降低,没有经验或是研究能力的投资者投资违约债券,可能损失惨重。目前,部分企业信用债风险正在聚集,一些稳健的投资者减仓还来不及,盲目投资于违约债券无异于火中取栗。”业内人士认为。
因此,违约债券投资本身是一种相对小众的、具有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当前不少投资者仍然迷信“刚性兑付”,认为价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实际上,违约债券仍然遵循的是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投资者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合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与之相应收益的资产类别。”钟漾桧提醒说。(经济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