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买衣服有人陪逛街,选衣服有人管搭配。找陪购很方便,不就是几百块钱的事儿嘛。”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服务群体——陪购师,他们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以“陪人逛街”为职业。
不论是品水师,还是网络主播,抑或陪购师,每一种新兴职业的出现,都是市场需求发酵的结果。陪购师将技术活和体力活合二为一,既为雇主提供周到细致的购物引导和信息服务,也承担陪雇主聊天、帮忙拎东西等附加服务,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甘苦自知,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玩着玩着就把钱挣了”。
作为一种“分享经济”,陪购师用自己的消费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这样的“花钱买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相比,陪购师的规范化却明显滞后了。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陪购师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从角色权利上看,“陪逛协议”的缺失,很容易引发消费纠纷;从角色义务上讲,陪购师的工作目标没有明晰界定,工作绩效很难衡量;从角色规范上说,由于缺乏“准入”及“退出”机制,陪购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可能会影响顾客的财产安全,甚至造成隐私泄露。
对于有着“选择性综合征”的女士和“逛街恐惧症”的男士以及路形不熟的外地人来说,陪购师都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只不过,当他们在享受陪购师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未雨绸缪,与陪逛员签订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等相关协议,以保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陪购师这一新生事物,一味的“捧杀”和“棒杀”都是不足取的。作为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陪购师如何实现规范化,使得人们享受其在促进社会就业、便民利民等正外部性的同时,规避其在财产安全、隐私风险上的负外部性,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性态度。(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