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生态旅游”打造襄阳新经济样本

“生态旅游”打造襄阳新经济样本

2016-09-25 22:59: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15年襄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大关,休闲观光农业点达1361个

□本报记者 陈妮希

古老的石砖房、传统的土罐炭火灶台、纯天然的乡村野菜……走进农博会2号展区最里面,一排别具风味的建筑展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本届农博会上特别开设的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展区变了焦点,一些参展企业的特色展台成了农博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旅游也在改变。”南漳旅游局副书记副局长吴越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变化。

旅游打造特色农产品名片

在汉江流域农业博览会的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展区,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展示手工磨豆腐,不少观展市民跃跃欲试。连续三年参加该农博会的堰河村村支书闵洪彦站在展区前介绍,他们带来了茶叶、土鸡蛋、腊猪蹄、野菜等30多种农产品,其中开展第一天就有不少产品已被抢购一空。

堰河村不仅展示了农产品,还推介了堰河村的旅游文化和民俗。“我们村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发财,把农业旅游做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产业。”闵洪彦介绍,二十多年过去,堰河村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穷山恶水的贫困落后村,一跃成为挂着“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AAA级景区等“七块国牌”的“明星村”。

堰河村在成立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主抓生态旅游工作,以“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原则,群众既是股东,又是打工者,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投资,调动农户创业激情。

据介绍,堰河村现有30%以上的农户发展旅游项目,围绕旅游产业链办农家餐馆,销售农特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带动全村人民共同致富。2015年,堰河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创收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堰河村紧扣五山镇茶叶主题公园的建设,加快休闲区的构建,逐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丰富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了“一亭一心两园两庄三馆”即茶圣亭、接待中心、生态养殖园、千亩茶园、天艺茶庄、银杏山庄、奇石馆、茶艺馆、农博馆的休闲景区布局,陆羽庄园、举人书院、堰河村门景、福源景区、茶体验园等景点也列入了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起来也可推动农产品形成品牌化发展。” 闵洪彦告诉记者:“本来消费者是慕农产品、农貌、农俗而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一些受欢迎的农产品也逐步实现品牌化规模生产销售,通过旅游擦亮农产品特色招牌正带动当地农产品经济效益品牌化,最大程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生态旅游试验区引领转型发展

2015年,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大关;休闲观光农业点达1361个,休闲农业综合收入7.6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02.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50元。

如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成了襄阳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头戏。记者整理资料了解到,目前襄阳正围绕生态和文化优势,打造循环型服务业。襄阳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三国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独特秀美。

襄阳市以旅游聚集人气,烘托商气,带动产业发展。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平台,整合旅游资源,培育精品旅游线,健全旅游服务网络,打造襄阳旅游品牌,不断增强襄阳的聚集功能、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地处流域中游的襄阳,是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而“旅游福民”却也成了襄阳发展的理念,从本次农博会开设特色展区不难看出,襄阳欲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早日把襄阳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的坚定决心。特色农业转型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不断壮大各地优势特色农业,有效推动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特色农业富民强县的潜力。

堰河村特色展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本报记者 陈妮希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