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日前,作为今年新三板市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管理层制定了有关私募基金参与新三板做市的制度。这样一来,在完成了各项准备及审核以后,私募基金将成为继券商之后的第二类做市机构。在前些天的新三板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明确表态,股转系统正在研究围绕市场分层的差异化安排,私募参与做市将很快推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目前公布的相关制度设计来看,对私募基金获得做市商资格,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大多数私募基金可能因为这个或者那个原因被拒之门外。依据这个门槛,近期内能有幸成为新三板做市商的私募基金,数量恐怕不会超过10家。在如此大的市场中,就放进去这么几条“鲶鱼”,合格的私募做市机构数量不够,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更进一步说,在笔者看来,这两年来新三板做市制度之所以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做市商构成的过于单一,而且没有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特别在行情走弱的背景下,做市商根本无力在合理的位置支撑股价,操作上只能是非理性循环。而就做市商的基本职能来说,要维护相关公司股份的流动性,又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偏偏新三板市场缺乏很好的流动性,因此,一方面做市商操作压力极大,另一方面又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管怎么说,引入私募基金成为新三板的做市商是必要的,但这种引入,不能仅仅着眼于简单的数量上的扩张,而要在发挥券商以及私募基金各自长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新三板做市中所存在的问题。新三板做市,缺的不仅是私募。就新三板市场而言,解决流动性是个很迫切的任务,私募基金参与做市,也需要以相应的流动性为基础,否则也就难以真正施展其能耐。
(经济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