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
“930”政策实施已过两周,有人哭有人笑,而最高兴的要属一个“非主流”群体——房托,就是开发商为制造热销假象,召集“闲散人员”冒充买房人参与排队、摇号甚至签约。北京究竟有多少日光盘出现过房托不得而知,但可肯定的是,马上进入冰封期的楼市将成为他们的战场。(10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开发商聘房托烘托人气,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违反了哪一条,但这种方式却是十分的阴暗,甚至可以认定为是一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开发商花钱请房托制造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让购房者对真实的销售情况产生误判,这不是欺诈行为又是什么?危害了真正买房人的权益。
故而对于横行于楼市的房托,相关部门也应像打击医托那样果断出手,严厉打击,他们营造楼市的紧张气氛,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性入市,这是对购房者权益的间接损害。即使没有造成恐慌性入市,也不利于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去库存,因为开发商聘房托是要花钱的,又凭空增加了一笔成本,这笔成本同样会转嫁给购房者,更无法实现降房价,也就不利于去库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商与其花钱聘房托,不如降价促销,降价对销售的撬动作用或许更大。(光明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