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穿透式”监管将更注重功能监管,让监管落实到平台核心业务,不以表象论企业是否合法合规,从业务本质入手,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资金最终流向穿透联结起来,依平台实际业务逻辑进行监管,从而彻底打破企业为自己贴标签、逃避监管的企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此轮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剑指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房地产金融、第三方支付等多个互联网金融问题频出的领域,将全方位、全维度对行业进行整治。《实施方案》首次提出“穿透式”监管办法,要求透过表面判定业务本质属性、监管职责和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与监管要求。这将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立规立标。
随着今年以来监管加速收紧,一些平台“改名潮”涌现,将业务包装为“智能投顾”“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超市”,期望与负面新闻缠身的P2P划清界限规避监管。此次“穿透式”监管的提出可谓直击改名乱象,将根据平台实际业务模式进行监管。
从具体手段分析,“穿透式”监管将更注重功能监管,让监管落实到平台核心业务,不以表象论企业是否合法合规,从业务本质入手,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资金最终流向穿透联结起来,依平台实际业务逻辑进行监管,从而彻底打破企业为自己贴标签、逃避监管的企图。
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国网贷平台数量达4279家。网贷行业整体收益率在2016年持续显著下滑,9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首次跌破10%,为9.83%。除了监管的全面收紧带来网贷平台的收缩外,此前监管缺失带来的全行业“劣币驱逐良币”、P2P平台跑路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起到了致命的负面作用。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在过去一度被认为是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洪水猛兽”,而实际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新事物,也应该遵循依法合规底线。
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将被纳入依法依规发展体系。在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行业整体诚信的前提下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长远前景看好。(经济参考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