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民族农产品项目崭露头角,“互联网+”拓展发展渠道
□本报记者 江楚雅 黄聪
估值逾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卷皮网,其在2012年由武汉大学生黄承松创建。武汉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
10月16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进中南民族大学,这里正集中展示该校“双创”工作特色和优质科技企业。学生展台的广西酸野、富川脐橙、红土乡魔芋、恩施莼菜、云南蜂蛹、惠水金钱桔等等民族特色农产品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拥有百万大学生资源的武汉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创业之都。谁,将是武汉的下一个“独角兽”?
民族特色农产品推广卓有成效
中南民族大学“双创”活动周的主题是“创业梦·民族情”,集中展示中南民族大学的“双创”工作特色和优质科技企业。
在外场,令长江商报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许多在校或刚刚毕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虽然展台布置简洁,创业者面孔青涩,却掩盖不了他们的一腔热血。
在外场,一家名叫“茶哟”的调研队热情地招呼长江商报记者去他们的展台瞧瞧。这家主打侗族特色小吃“打油茶”的调研队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茶哟,是 ‘茶油’的谐音,力求用好记有趣的名字开拓年轻人市场。”展台上摆放着多样的速食版打油茶半成品,包装上还有各种呆萌的卡通图案,他笑称:“将民族特色产品与时下流行的小清新结合也是一种创新嘛。”
“茶哟”旁边的另一家 “酸溜溜”是酸甜苦辣团队所做的一个关于广西当地小吃“酸野”的项目,团队基于酸野的特点,结合武汉本地居民的口味习惯,开拓出了一个接武汉地气的酸野市场。
中南民大创新创业中心教师潘泽江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今年3月,学校就开始酝酿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具体项目。经探索,特别在两个建设专项实践中设立创业实践体验项目。‘茶哟’调研队、酸甜苦辣调研队、莼菜调查小组等9支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在内的20余支创业团队在暑假期间分别赴家乡开展调研,通过大学生视角来挖掘一批民族地区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在进行市场调研、企业分析、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打造民族地区农副产品品牌。短期内涌现出速食打油茶、在建的‘酸野’实体销售店等成果。”
“互联网+”助力打造创业新生态
在“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不断涌现的年代,中南民族大学创业孵化园涌现出一个专注于大学生聚会服务,打造聚会出行、场地、餐饮等“一站式”服务的聚哈子创业项目,凭借其独特的市场定位赢得了大量创投的关注。不久前,该项目获得了80万元的天使融资。长江商报记者在中南民族大学见到了聚哈子公司的建立者——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大四的学生许云栋。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云栋与社团的同学谈论去哪里聚会,半天没个结果。“为什么不能在这件事上创业呢?我们可以打造一个为大学生聚会服务的平台。”许云栋冒出这样一个想法。2015年9月,聚哈子创业团队组建成功,定制化聚会“一站式”服务项目,采取线上和线下接单,提供制定聚会方案,具体操作等全程服务。2016年3月,游者之家“聚哈子”旅游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该项目每周大约可以接到五六个聚会订单,并已开始盈利。
经历了这么多,许云栋对创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大学生创业总会犯‘大而杂’的错误,总想什么都做,结果却什么也做不好,其实,‘小而精’的创业项目才更有利于持续发展。”
修炼“独角兽” 武汉土壤正适宜
目前全球的140多家“独角兽”公司中,中国市场拥有约20家,仅次于美国,其中不乏巨头。
据调查,美国硅谷的32家“独角兽”公司,一般是2至3人的创始团队最普遍,非技术专业比技术专业更普遍,而且大多数创始人并未获得本科以上的学历,平均6年的工作经验,大多数是在软件和IT领域。创始人最擅长的能力包括用户体验、产品管理、电子商务以及战略合伙。而武汉的两家“独角兽”公司卷皮网和斗鱼的创始人分别为华科男和理工男,这或许与武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关。
创业、创新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业、人类的事业;不是权宜之计、一时之策,而是持续之方针、长久之战略。
武汉市创业氛围浓厚,“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青桐计划等创业活动,带动了一批创业者的热情,同时也诞生了斗鱼、卷皮网等明星企业。
光谷更是成为创业者的天堂。在此次的双创周活动中,泰迪智慧的机器人、卡比特的车联网智能硬件、极目的汽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九万里的智能门锁等项目将在深圳主会场光谷展区展示。
作为中部重镇武汉,基础性人才丰富,创业氛围越来越浓郁,投资关注越来越高,已成为催生“独角兽”的沃土。在武汉,大学生杨城在校开始创业,2011年成立武汉中廷汉府餐饮服务有限公司,2016年获得A轮300万元融资;大学生付小龙休学创业,2013年12月创办武汉滴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获世纪佳缘1000万元A轮融资……武汉一直上演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故事,也许,下一个独角兽公司就在其中。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双创周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江楚雅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