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日前,关于ATM“转账延时”的讨论引起各方热议,起因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资金诈骗活动,央行出台相关规定,针对防骗意识相对薄弱、更喜欢用ATM的人群,而采取了相应措施。
如今新兴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工具逐渐盛行,相关的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由于新规对于ATM之外的支付模式并没有影响,所以后者显然也需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思考如何加强消费者保护。
在加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大趋势下,对选择各类支付服务的消费者更需加以关注。“转账延时”根本上看属于“堵”的措施,还需要更多“疏堵结合”政策。例如,一方面,需从技术和制度上不断加强对诈骗犯罪分子的制约措施,如在合法合规和落实实名制等前提下,强化对账户资金的监测和追踪能力,并且加大对相关犯罪活动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一个新的大零售支付时代逐渐来临,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不同主体,更多应着眼于合作共赢而非简单对抗,从而打造零售支付的生态体系。在其中,为了更好地防范支付欺诈、保障支付安全,同样需要各方主体通力合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银行、电信运营商、非银行支付机构、软硬件厂商等,应该也完全能够构建更高效的支付产业“防火链”,对于各类新型欺诈活动,实施事先、事中、事后的应对与控制。(广州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