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A股上市公司股东减持风潮来袭。近期,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股东、公司董监高人员纷纷抛出减持计划或已减持套现。另外,市场还迎来“大小非”解禁减持风潮。然而,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来临之际,上市公司扮演怎样的角色也引发市场热议。
事实上,很多时候,上市公司自身对股东的减持行为并没有强而有效的约束力,有的只是要求信息披露义务方切实履行信息披露。
根据现有的证券法律法规,对有信息披露义务的股东,上市公司在知晓并公告其减持意图后,有跟踪披露其减持进度的义务,让市场了解相关减持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减持方的后续意图。事实上,对于“大小非”股东,证券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且市场的实际情况也不需要上市公司跟进其减持情况。但在上述区分的界定上,也可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实际操作。比如,在去年市场急跌和维稳之际,披露相关股东的增持计划和减持情况就很必要。
违规减持,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相关股东方利用在上市公司方面的信息优势,寻找所谓的减持窗口,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罔顾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一些股东利用事先知晓上市公司利好消息的优势,利用上市公司“高送转”等拉高股价进行减持等,上市公司在其中的责任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如何对所有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在内,保持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保证上市公司的独立性等,都是上市公司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所以,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问题上,上市公司看似没有强大的权力去约束相关股东,但通过及时的信息披露,却可以切实履行保护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证券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