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抓手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即减少过剩的产能,包括清理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产生本来就不是纯粹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是掺杂了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必须借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在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如果完全依靠各个地方政府和企业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进行,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陷入去产能的“囚徒困境”。如果没有任何宏观调控压力,每个地区和企业都希望别人努力去产能,然后自己“坐山观虎斗”,最终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其次,这会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一些行业,譬如钢铁、煤炭业,产能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去产能,就是因为心存侥幸。如果这次保存了产能,同时竞争对手减少了产能,那么熬过了这次周期性调整,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就可以占领更多市场和获得更多回报。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时期,僵尸企业的产生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必须以市场手段为基础,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对过剩产能进行摸底。去产能不是去掉所有产能,而是去掉过剩的产能。一种有效的产业政策,首先要求政府和企业合作,对所有行业的有效产能进行推测,并估算出每个行业的过剩产能。第二,各省份公开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在政企互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央和各省份根据具体情况,协商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规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实现多少去产能的目标,并且由中央统一公布。
(经济参考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