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
王先生刚住进隔断房俩月,中介就以扰民为由强行要求其搬离,中介不仅砸了王先生合租室友的隔断房“示威”,而且合租房内4户均被盗。日前,多名租房者反映遭遇了类似经历。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有关房屋中介强行毁约的投诉出现爆发态势。几乎无一例外的套路是,租房人前脚刚交了房租,后脚就被以各种理由毁约,而租户想要回房租却难上加难。种种乱象背后,这一间间出租房犹如钓鱼诱饵,隐然指向志不在中介费的“黑中介”(12月5日《北京晨报》)。
规范中介经营行为、接受投诉举报、协调解决纠纷的职能属于工商部门及消费者协会。而黑中介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背信弃义,肆意违反合同约定,侵犯租房者权益,主要在于监管过程出现疏漏,导致违约成本太低。一般而言,要是中介违约在先的话,不仅要退还相应中介费和代为收取的房租,而且还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有欺诈行为还要承担三倍赔偿。
然而,一些黑中介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个地方,让租房者根本找不到人,主张索赔更是天方夜谭。而且黑中介改名换姓后还可以继续欺骗更多租房者。对此,不妨利用大数据技术,健全实名登记信息和黑名单制度,杜绝黑中介更换马甲后四处危害他人,并将其违约行为如实记录在案,供租房者查询后作为交易参考。这样一来,无论黑中介如何变换名称和地址,其违约劣迹都不能抹掉,租房者选择中介公司时也将有所防备,不再总是掉入同样的陷阱。此外,监管部门必须果断介入、综合施策,向黑中介说不,纠偏租房中介和租房者之间不对等的博弈力量。(法制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