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

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

2016-12-13 01:12:4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发展海水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可耕地和粮食危机

本报讯(记者 陈妮希)12月10日,海水稻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会上,武汉光谷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各界携手共同搭建起“科企合作、协作攻关”的“海水稻”研究平台,海水稻研发产业链正式落户武汉。

发展海水稻可缓解粮食危机

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物种资源,通过对其耐盐碱、抗病虫、抗落粒和抗贫瘠等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应用,对有14.8亿亩盐碱地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发展海水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类水资源、可耕地和粮食三大危机。

“世界人口将从2011年的70亿增加到2050年的92亿,意味着粮食需要增产40%以上才能解决饥饿,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表示。

朱英国介绍,如果将我国大量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地变成粮食生产基地,从而突破我国18亿亩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这不仅可提高我国粮食供应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极其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教授在大会上表示:“海水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耐盐碱,通过分子生物技术解决其感温性、矮秆、品质问题,实现盐碱地上种植。”

海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揭牌

与此同时,会上还举行了武汉海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此次揭牌仪式标志着各界携手共同搭建起“科企合作、协作攻关”的“海水稻”研究平台,海水稻研发产业链正式落户武汉。

据悉,为了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海稻86”抗盐碱、抗病虫害、耐瘠、耐淹等基因资源,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施室合作开展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下一步海水稻将充分发挥“海稻86”所具有的富含抗癌活性有机化合物IP6价值,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