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35家A股公司掘金40万亿消费金融

35家A股公司掘金40万亿消费金融

2016-12-19 22:24:3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规模猛增政策加码,部分公司通过牵手持牌公司嵌入消费金融

□本报记者 沈佑荣

16家消费金融公司前三季度累计盈利8亿元,这一亮丽业绩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消费金融市场。

12月15日,银监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16年9月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1077.23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4.11%,贷款拨备率4.18%;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8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银行已达21家,而在A股上市的公司(含A股上市的银行及发起方的关联方、汽车消费金融公司发起方)已达35家。

其实,资本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的远不止这些。除早先的京东、阿里外,如今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如P2P平台纷纷转型至消费金融领域。

中国消费金融领域无疑有着十分诱人的市场前景。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艾瑞咨询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猛升至41.10万亿。

12月15日,一家大型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扶持政策频出,行业红利不断释放,预计将会有更多资本嵌入掘金。

上市公司扎堆申领消费金融牌照

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吸引着众多上市公司扎推进军消费金融市场。

12月9日,新大陆发布公告称,与兴业消费金融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消费金融与数据挖掘业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其实,通过各种途径跻身消费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而更多的则是银行。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公告发现,仅在上月就有5家银行打算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而从2010年中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等三家银行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分别在上海、北京、成都试点以来,截至目前,银监会下发的消费金融牌照已有18张。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银行已达21家,如中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南京银行等18家中资银行及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等3家外资银行。

除最初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银行外,随后发起方出现上市公司身影。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截至目前,仅在A股的上市公司(含A股上市的银行及发起方的关联方、汽车消费金融公司发起方)有35家,此外,还有H股上市的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等多家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神州优车也参与发起设立。

12月16日,江浙一家上市银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知还有不少银行打算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如中信银行与百度拟发起成立百信消费金融公司,宁波银行董事会也有一个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议案等。

参与发起及业务合作成进军主渠道

各方资本争相涌入消费金融领域,而通过参与发起设立及业务密切合作成进军消费金融的主渠道。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参与发起的A股银行外,其余12家公司中,中国联通、生意宝、苏宁云商、TCL集团、鄂武商A、小商品城、重庆百货、合肥百货等均是消费金融公司发起设立的参与方。此外,海印股份、青岛海尔等则是母公司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除上述直接参与发起设立外,还有一些则是通过合作等间接方式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如康耐特、海立美达等。

还有一些公司则是自建消费金融场景,打造消费金融生态圈,如奥马电器、新开普等。

业内人士称,消费金融概念股可分三类,一类是银行系,除了银行自身外,还有与多家银行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如生意宝、康耐特等。第二类是场景类,如以第三方移动支付为基础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海立美达、建设基于校园场景消费金融生态圈的新开普、开拓基于铁路场景消费金融服务的世纪瑞尔等。第三类是风控类,如基于大数据、征信、支付为底层支撑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项金融业务开展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银之杰等。

前景巨大,更多资本涌入新蓝海掘金

巨大的市场前景,将会吸引更多资本涌入这片新蓝海掘金。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艾瑞咨询预计,中国消费金融规模仍将会保持20%的增长力,到2019年,消费信贷规模将猛升至41.10万亿。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金融扶持政策频出。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强调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外,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而上周的银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未来还将有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批筹”。

光大证券研报称,受益于一系列促进消费升级和鼓励发展消费金融的政策,去年中国消费占GDP比重达66.4%,同比大幅上升15.2%,但相对发达国家80%以上占比仍具较大提升空间。从对应的信贷结构看,中国消费信贷占比仅为20%,远低于欧美的60%,预计未来伴随着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金融业务将显著受益。

上述江浙一家银行人士称,目前,除了持牌及与持牌方密切合作等正规军外,还有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如P2P平台等正在发力消费金融业务,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等,也都是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在其看来,在数十万亿级别的市场前景诱惑下,还将有更多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

不过,在上述湖北消费金融人士看来,未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布局场景化、能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金融业务才能掘到真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