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教育扶贫 我们一直在路上

教育扶贫 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6-12-20 02:40: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阳新县职教中心助力精准扶贫

□本报记者 柯美杰 通讯员 乐发华

“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坚持职业教育要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在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如何彰显职教特色?长江商报12月初前往黄石市阳新县探访,阳新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柯强说,该校在阳新县委县政府、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演绎出一幕幕“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生动实践。

去年底,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吹响了荆楚大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阳新县地处鄂东南,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湖北精准扶贫主战场之一。而教育扶贫,正助推阳新奔向全面小康。

政府重视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职业教育只有自己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阳新职业教育中心已成为阳新县乃至黄石地区规模较大的基础职业教育中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龙头学校、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基地。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助推器。“阳新县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已成立,创建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工作正稳步推进。”阳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阳新县委、县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由县长任组长的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1次部门联席会议,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柯强说,2012年来,县财政全额返还县内职校资源整合处置资金1500万元,为县职教中心实施省级示范校、实训基地等项目拨付配套资金800余万元;比照高中,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1200元/人;化解职教中心建设债务1300万元,为学校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天的阳新县职教中心校园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生源规模从5年前的500人发展到现在年招生1000人以上,已升级为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阳新县职教中心对2000多名全日制中职学生一一进行分类建档建卡,把贫困家庭学生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明确资助项目及标准,确保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享受到位,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除开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外,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制度,对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在后勤、食堂、实训室、收发室等设立了辅助岗位,每月发放200-300元的生活费;对一些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家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了书本费、住宿费、杂费减免;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和生活困难,学校每年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条件好、薪酬高的企业做暑期工,能为家庭创收6000-8000元。

“探索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柯强说,学校针对贫困学生不同特点,探索分层教学、导师制,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在学校帮助下,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从该校毕业走向社会,用知识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2009届幼师优秀毕业生谢慧目前是浙江温州罗浮早培幼儿保教主任,她曾因与理想中的高中擦肩而过一度自卑,但阳新职教中心让她重新自信起来。“当时班主任柯玉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让自己变得自信。”谢慧说,正是这份自信让自己可以外出拼搏。

这样的毕业生还有一大批:平面设计班毕业生费娇现就业于杭州汇网科技有限公司,年薪10万元;电子技术班毕业生曹亮,虽患有腿疾,现就业于深圳天朗药业,年薪6万元;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罗赞,现任职阳新新阳网网络总监;毕业生陈绪家,现任职于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助力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培养县域经济急需技能人才

“我们非常喜欢阳新职教中心毕业生,一来公司就能上手,许多人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地处阳新经济开发区的宝加鞋业相关负责人说。阳新县职教中心积极与该县园区发展对接,为该县园区内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县政府搭台,企业、行业、职校联动,今年4月11日,阳新经济开发区、阳新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对接暨政校行企合作正式启动。阳新职教中心一次性与阳新经济开发区10家规模大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县经济开发区同时在县职教中心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我们在专业布局上积极考虑县域经济发展,与我县产业对接”柯强说,围绕阳新汽车配件及机械制造、建筑材料、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类3大核心专业群,集中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平面设计、护理等5个重点专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和文化艺术(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类2大新专业,稳步发展淡水养殖、园林技术等农牧渔业类专业,形成与阳新产业分布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新格局。

“许多企业前来投资非常在意所在地中职学校相关情况。”阳新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优质职业学校也是招商引资中的一大有利条件。

多名毕业生成农村致富带头人

早在2004年,阳新县职教中心(阳新电大)就开始试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共培养农民大学生860人,130多名农民大学生学员通过自主创业,兴建企业249家,建起林业、粮油、畜牧、蔬菜基地282个,带动1万多户从事农业开发建设。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经纪人等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在阳新大地开花结果。

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阳新当地致富能手,有的甚至带动一方村民脱贫致富。该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1届优秀毕业生汪承钻,因为带领村民致富,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汪承钻是阳新龙港汪家垅村村支书,在他上任之前,该村村民人均收入不到400元。汪承钻带来村民搞股份制公司,村里办了“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养鸡场、彩印包装厂、农业旅游观光休息一体化示范农业园,吸纳本村剩余劳力320人。2014年,汪家垅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200元,“随着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开园迎客,村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汪承钻说。

阳新县政府认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为助推阳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孵化器。

阳新职教中心还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6000多人次。

阳新县职教中心相关负责人到精准扶贫联系点走访调研,与贫困户结对。

阳新县职教中心校长柯强(前排左三)向上级领导介绍学校教育扶贫工作。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