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众多市民徜徉街道寻老字号、逛博物馆、赏楚风汉韵,感受老武汉风情
□本报记者 徐靓丽 通讯员 田立平 彭俊 李立
百年老街中山大道(武胜路至一元路段)终于掀开面纱,盛装开街了。
2015年底,随着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山大道综合保护与改造工程顺势启动。昨日上午9时45分,封闭施工的中山大道竣工开街。中山大道综合保护与改造工程,西起武胜路,东至一元路,全长4.75公里,与地铁6号线共线3.3公里,道路红线宽15-60米,双向2-8车道。
按照“步行主导、公交优先、交通减负、绿化植补”的改善策略,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将重塑环境、升级业态、传承文化、复兴街区。
三段主题景观 带领市民穿越百年历史
在规划设计时,规划部门结合现状街道空间,将中山大道主线分区段打造三段式主题景观。
武汉市地产集团市政工程部负责人黄永华介绍,一元路至江汉路,为古典文艺风貌段,演绎文艺风;江汉路至前进一路,为新旧交融风貌段,体现多元融合;前进一路至武胜路,为现代简约风貌段,引领时尚潮流。
记者在中山大道现场看到,一元路至江汉路段,老建筑多,建设单位本着整旧如旧的理念对建筑进行修复、维护,走在街头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风情。江汉路至前进一路路段,既有老建筑、又有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建设方通过广场的设计、雕塑的展示,把新旧交融的感觉融入街头广场;前进一路至武胜路道路宽敞,有着更多现代化的街区,商业氛围浓郁,充满着现代感。
新增的旅游观光线路408路车辆采用高强度轻质夹胶防紫外线玻璃,两侧及顶部观景玻璃为黑色,既防止紫外线、隔热,又能让人清晰的欣赏车外风景。车门也采用了同样的玻璃式设计,既满足了乘客大视野的需求,又让乘客避免了紫外线的照射。乘客们坐在车内一路行来,如同跟街边景致面对面,有着穿越百年历史的感觉。
三个“优先”原则 体现“慢生活”理念
虽然是武汉市最繁华的街区之一,但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并不提倡步履匆匆的生活,秉承“生活因街道更美好”的理念,新开街的中山大道从交通性干道变为文化旅游街道。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绿化面积大大增加。武汉地产集团设计管理部高级主管涂开智告诉记者,武胜路至前进一路为现代简约风格,维持双向8-6-4车道,步行空间不小于5米;前进一路至青岛路,为双向4-2车道,改造为公交街道,分时段禁行社会车辆。对车行道宽度进行调整,设置宽度不小于8米的步行道和室外休憩场所;青岛路至一元路为双向2车道,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5米,以公交通行为主,兼顾沿线社会车辆进出。周边新、扩建道路10条,整治道路7条,建设公共停车设施15处,保证区域交通畅通。整体改造体现了“慢生活”的理念,着力打造公交优先、步行优先、绿化优先。
在绿化景观方面,兼顾与建筑立面相协调的设计原则,在总体规划三大风貌区段的定位下,形成“一带、三段、多点”的景观结构。
“一带”指强化整个街道的绿色基底,全线保留约200株原有乔木,新种植1077株大树,让中山大道绿树成荫,形成十里绿廊;“三段”指整条街按三段不同风貌街区的特性,进行因地制宜的分段绿化设计,在优秀历史建筑前适当扩大行道树的间距,采用落叶树种,展示建筑的精美立面,强调街道风貌的多样性与整体和谐;“多点”指围绕水塔、美术馆等重要节点以及地铁站点等重要空间,通过银杏、多头樟等景观树和7个公共艺术品,打造景观亮点。
新老建筑串联 呈现“百年繁华、岁月经典”夜景风格
本次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涉及历史建筑37处(包括国家级文物1处,省、市级文物13处,市优秀历史建筑23处)、一般建筑98处。这是武汉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大范围修复历史街区老建筑。
老建筑修复,如何实现“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有风貌?涂开智介绍,修复秉承整旧如故的原则,特别是文保建筑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和历史信息,主要措施包括拆除违建、修复清洗屋面及墙体、修缮门窗、隐蔽管线、提升标识,一切技术措施均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
建筑景观亮化按照“原真、整体、最小干预性、可识别”等原则,主要以暖色调历史光色营造整体氛围、中亮度照明重点刻画历史建筑的文化符号,最终呈现“百年繁华、岁月经典”的总体夜景风格。新老建筑将串联起中山大道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让百年商业老街焕发文化活力。
升级业态 打造新模式集聚的体验街区
此次改造将中山大道业态进行升级,重点增加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创意及休闲、国际国内名品专卖、智能产品和信息产品旗舰店体验店,适度增加特色餐饮店和金融酒店服务业,打造新时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的体验街区。
通过打造人文中山大道、艺术中山大道、书香中山大道和创意中山大道,中山大道沿线形成以水塔文化广场和武汉美术馆为中心的文化空间布局,实现中山大道“文化回归”。市民可在这条大道上寻老字号、走老巷子、进老房子、看博物馆、逛书店、赏楚风汉韵,偶遇艺术大师。
中山大道是充满文化的,也是智慧的。武汉通过打造“云端武汉·智慧中山大道”APP,为市民游客提供文化共享交流、智慧出行导览、便捷消费体验和多样化个性服务,满足市民“吃住行游购娱”需求,打造集文化、交通、商圈、便民为一体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特写
老交警60年后重返岗位示范执勤
本报讯(记者 李璟 傅坚 通讯员 张振宇 董冠男)昨日下午3点,上世纪50年代在中山大道站岗的女子交警班老交警邱益英带着女子交警队员,在60年后重返原岗位值勤。邱老是中国第一批女交警,曾受到过毛泽东主席接见。昨日中山大道开街,她穿上老交警服装,在原站岗指挥交通,并演示交通指挥棒,与汉警快骑的民警互动。看到很多市民和汉警快骑的小伙们合影,邱益英老人说,当年她们在中山大道站岗时,也曾引起市民的围观。
中山大道迎来开街。本报记者 王筝 摄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山大道站岗的女子交警班队员邱益英,重返原地值勤站岗,示范起交通手势。本报记者 傅坚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