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去年中国闲置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已达4000亿,二手交易市场成资本新宠
□本报记者 陈妮希
东西买多了,买的不适合自己,成了闲置物品扔了可惜,“贱卖处理”给收废品的又难免心疼……家住武昌区徐东的王女士就遇到这类事。
拍照、填写产品基本特征、挂网进行交易……不到三天就接到六七个咨询电话,王女士买了新品手机后,通过自行在网上进行交易,闲置近三个月的手机就得到了关注,最终以近4000元的价格将用了近一年的iphone6s plus卖给同城的买家。
事实上,像这种将自己的闲置物品通过二手电商网站处理的例子不少见,随着二手物品交易热,关乎二手交易产品的电商模式也正在博得越来越多“淘达人”们的青睐,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开始被资本市场“宠幸”。
二手产品线上交易仅占5%左右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公布的《2016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闲置市场规模保守预计已达4000亿。但这一市场的互联网化程度并不高,只有5%左右的交易是在线上完成的,而高达95%的交易场景在线下以及跳蚤市场。
2016年5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旗下 “闲鱼” 和 “拍卖” 业务将 “合并同类项”。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布局二手电商市场多年的58集团在京举行转转品牌战略发布会,正式宣布58同城二手频道全面升级为转转,将打造最专业的二手交易平台。
如今,58同城和赶集网二手频道单月累积交易信息达到500万条。截至2016年11月,相比上半年,转转平台用户总量环比增长了300%,日活跃用户环比增长了220%。在2015年,在“转转”发布物品的用户人数高达2400万,发布的商品数量约4000万,同时,在“转转”上用户成交金额超过70亿元。
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仅获得融资的闲置交易APP就有几十个,京东、百度、阿里巴巴、58集团等企业都纷纷角逐这一市场。
易观电商高级分析师杨亚琼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之所以热起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理解更多元;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用户在跟随品牌更新换代中,大量的闲置物品待处置的需求丰富了卖方市场,同时用户对在某些有限使用场景的高价值物品,更愿意接受有质量保障的二手物品;此外,在共享经济、社交经济的发展助推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发展环境更宽广。”
行业“信用体系”亟须建立
本是让闲置物变废为宝的好事,却免不了也有“闹心事儿”。二手商品大多不是标品,买卖双方也多数为个人行为。所以对于“手机定价”、“问题描述标准“、“回复效率“、“欺诈”等都是交易过程中的一些痛点。
58同城负责人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手手机乃至3C数码一直是二手交易平台的一大痛点,用户在交易环节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目前每年国内新机的发售量在1—2亿台左右,闲置且适合流转的二手手机也是亿级别的体量。当前80%—90%的二手手机交易仍然发生在线下,所以解决掉用户的交易痛点,线上二手手机可转化的市场容量是足够大的。”
在该负责人看来,对于国内二手交易平台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信用体系”的建立。“目前,二手电商行业暂无明确的行业规则,未来发展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建立适应二手电商市场的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杨亚琼表示,目前,整体电商市场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较合理高效的流程,二手电商依托电商生态的大环境,交付过程已不太有阻力了,但平台品控、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是形成壁垒的关键,同时也是这个阶段二手电商发展的挑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