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建立保障金制度防“课外班”圈钱跑路

建立保障金制度防“课外班”圈钱跑路

2017-01-13 08:14:2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新闻背景】

有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在“吸金”能力急速提升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圈钱跑路事件。据“新华视点”记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仅被曝光的案件就有十余起,涉案金额达十几亿元。

和其他服务行业出现的“圈钱跑路”一样,个别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这一路径选择也与消费模式有关。由于教育培训行业的特点,国内普遍采取预付费的方式,先交钱、后服务。此模式决定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集中收取一段时间的学费后,往往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大量的现金流入主办者账户,催生投资与道德的双重风险——前者表现为激进的投资行为,万一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就出现债务危机;后者则直接表现为卷款跑路,当预收费用大大超过倒闭成本,就容易让某些人“恶向胆边生”,将道德抛诸脑后。

就行业现状,不少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名义上是“学校”,其本质不过是一家文化或科技公司,只在工商部门注册,并不经过教育部门审批。工商部门难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有效审核,更无法对其办学过程进行专业监控。

堵住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圈钱跑路”,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与事后追究相结合,实现全程无缝监管,是一种思路。改善现行的付费模式,降低“圈钱跑路”风险,也是一种预防。譬如,借鉴其他行业做法,建立民办教育培训风险保障金制度,从办学经费中提取一定资金,并存入指定的第三方账户中,用于处理意外事故发生后的退费问题。(广州日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