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同比增长13%,综合实力升至全国前八
本报讯(记者 江楚雅 通讯员 曹巧红)2月8日,湖北省旅游委发布2016年度湖北旅游成绩单。数据显示,全省接待旅游者超过5.7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70亿元,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2%和13%。湖北旅游综合实力整体前进二位,位居全国前八,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城市即景区”“城景一体”“全域景区化”……全域旅游,即按照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和共建、共融、共享的思路,形成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016年,湖北围绕打造“大众旅游首选地”目标,推动全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扎实推进了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宜昌远安县,按照“精致县城、风情集镇、诗画村庄、靓丽社区、梦里老家”五个层次,着力推进景城一体,开启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模式。
恩施州是湖北唯一一个以州为单位创建全域旅游的市州,为打造全域风景,州本级和各县级财政将投入超过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虽然前期引导性投入大,但从长远看,恩施全州将有多个产业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全域旅游将把恩施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恩施州旅游委主任吴捷说。
利川市,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思路,全面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城市。不到一年时间,利川市各乡镇建成11个民宿旅游基地,全市共改造民宿1000余户,仅一个夏天,全市民宿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收入3.9亿元,民宿改造户均增收1万余元。
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去年9月,湖北在全国率先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全域旅游创建,成立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联盟,实施“十大工程”,并发行城市圈旅游E卡通,不断加快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通过全域旅游的创建,结合“旅翼”扶贫行动,实施“百千万”旅游扶贫工程,探索出产业跨越、行业内生、多业联合等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全省25万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仅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33个,帮扶贫困户8875户、38341人。
在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黄金周,湖北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前列。分析入鄂游客目的地结构和消费结构可知,乡村年味体验、温泉养生度假、庙会及民俗活动成为重要板块,美食、购物、娱乐和品质度假消费成为主流,传统的景区景点观光游比重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这反映了旅游消费的新变化,体现了湖北旅游业深化“三增一补一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湖北省旅游委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增”即增加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1.9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增加差异化供给,推出“红红火火”“绿绿葱葱”“花花世界”等差异化旅游线,推动全省入境入省旅游市场形成了“四季如春”的良好态势;增加中高端供给,推出的“荆楚文化+长江三峡”等高端体验的线路受到国内主要市场和全球40多个国家游客的青睐。
据统计,2016年全省共有旅游投资项目391个,同比增长14.87%,累计完成投资890.78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取得突破。
“一补”即补发展短板,着力突破美食、购物、娱乐等领域,推广了“湖北味道”、“湖北礼道”等系列产品,扩大和升级旅游消费。“一升”即升级旅游服务,着力构建主客共享、国际水准、体系完备、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全省大力加强共公服务设施建设,新改建旅游厕所1000余座,大力推进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全省已建营地15个,在建营地50个,“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112个,力争全省全域覆盖。
湖北省旅游委主任钱远坤表示,2017年,湖北省旅游仍将以全域旅游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