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国务院近日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指出,当前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问题严重。2000至2015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约113%,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59%的增幅。部分城市承载能力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
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大城市化,拉大城市框架,导致城镇的面积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原因就在于,只有城市、没有城镇,只有框架越拉越大的“大城市”,没有更具承载能力的“小城镇”,农民很难进城就业和生活,由此导致城镇面积扩大与人口增加不协调等问题出现。
不仅如此,多数地方没有注重产业配套、服务配套,没有把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大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将城市配套服务与城市规模扩大协调推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进城的热情,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规模扩大速度快与人口规模增长慢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
所以,推进城镇化必须把产业放在首位,把吸引各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在此基础上,加快配套服务建设,提供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改善城镇的服务功能。对于进入城市的居民来说,最急需的还是就业。只要有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农民进城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当然,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在产业发展方面再陷入拼资源、拼环境的怪圈中,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各地发展的实际,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也不要总跟在别人后面走,要充分发挥好本地资源优势。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最大的难度不是资源,而是观念,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观念。只要不把城镇化当作追求政绩的手段,而是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那么城镇化发展就不会再走偏。(经济参考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