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去年,看见不少朋友购置了新能源汽车,久久摇不到北京车牌号的笔者也不禁心动。经过询问发现,车牌申请和汽车价格是他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对于汽车本身的性能,购买者们却显得“不那么关心”。
“不那么关心”的背后并不意味着汽车性能本身不重要,而在于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期望值并不高。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马加鞭,在国内市场迅速普及,在海外市场也遍地开花,展现中国制造的新形象、新高度。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弯道超车”的速度是有的,但稳定度和持久力还很有限。如今,很多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更多表现为调和限行政策和价格补贴等外力因素后的结果,而非基于产品体验或品牌效应的选择,这无疑值得警惕。
透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我们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开发、验证、制造、营销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主力还是那些价格较低、续航性能较差的小型电动车,而在整车能耗、续航里程、电池性能、安全保障等高技术门槛面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新的形势,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前的路径十分明确:一方面,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贯通包括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建立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打造品牌优势,在汽车设计、安全性以及舒适性上获得大幅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市场。
总之,想要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光有速度还远远不够,中国新能源汽车还需在产品和品牌形象上精准发力,蹄疾步稳,最终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后来居上。(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