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警惕“预防性融资”的挤出效应

警惕“预防性融资”的挤出效应

2017-02-15 09:01:0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未来若不能有效缓和预防性融资需求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一般而言,信贷增长反映社会生产供应意愿。但在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完全确认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当前我国信贷明显增长,凸显资金面稳健中性背景下预防性融资需求升温。这可能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值得高度关注。

预防性融资需求往往与资金面状况高度关联。当前全球物价形势有所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而资金面整体趋向正常,刺激微观主体预防性融资需求升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为“稳健中性”。在这样的资金面大环境下,部分微观主体可能会担心未来融资成本上升,提前布局以便未来套利。这些非实质性生产供应扩张将导致融资需求前移,造成当期融资额明显增长,传递出社会生产供应端的模糊信号。

特别是,预防性融资需求往往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值得高度警惕。在当前社会融资格局下,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凭借其雄厚实力和众多在建项目容易获得银行青睐,而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中小企业,即使预防性融资需求强烈,也较难从银行体系得到满足。但银行信贷增量要受资本和风险管理约束,无非是在不同企业类型之间的数量配置,若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配置多了,势必导致中小型企业融资规模配置相对少了,从而产生挤出效应。从国家统计局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调查结果看,2017年1月仍有超过四成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降低融资成本和扩大有效需求依然是巩固实体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若不能有效缓和预防性融资需求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考虑到预防性融资需求是微观市场主体应对资金面形势的正常反应,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预防性融资需求,避免融资额明显超过正常生产经营或项目融资实际需求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有效抑制预防性融资需求下的套利行为,加强借款企业资金流向监控,防止企业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进行资金套利。此外,针对当前资金面整体大环境,可考虑通过差异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优惠措施,引导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有效缓和预防性融资需求升温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挤出效应,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经济参考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