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上市公司“壳”资源将加速贬值

上市公司“壳”资源将加速贬值

2017-02-23 07:22:0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由于企业上市首选IPO,基于“时间换空间”的原因才会考虑借壳;一旦IPO提速制度化,则壳公司的溢价空间就很难存在了。

多年来,资本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一个接近传奇的事实——上市公司“壳”资源的演绎。由于IPO上市核准速度的缓慢,也由于A股市场平均估值长期居高不下,“借壳上市”(包括买壳上市)一直是资本市场一道景观。但从2016年末开始,伴随新股发行大幅提速,之前股市曾经热炒的壳概念也迅速降温。可以预期,从2017年开始,“壳”时代将进入终结倒计时。

狭义的股市“壳公司”,通常指业绩较差、总股本或可流通股规模较小、股价较低或总市值偏低的上市公司。一般来讲,国内对“壳公司”的判断标准为:总市值低于60亿元,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下,且不存在影响重大资产重组的硬性障碍。

借壳(以及买壳)上市原本是企业合并的一种特殊形式,与IPO上市不一样的是,借壳上市存在支付现金成本高、资产(股权)置入上市公司可换得的股比低和募集现金的成本高等不利情况。一是要支付不低的现金成本。二是换股过程中的权益被稀释比例高。三是壳公司经常存在“清壳”成本。

由于企业上市首选IPO,基于“时间换空间”的原因才会考虑借壳;一旦IPO提速制度化,则壳公司的溢价空间就很难存在了。当然,导致壳公司贬值的还有其他原因。一是市值回归均值。曾经,壳市场的炒作与借壳类重组都是源于供求关系的失衡。比如2012年以后,IPO暂停长达一年多,企业上市通道受阻以后不得不转道借壳上市;2013年以后A股市场并购重组持续井喷,貌似买壳成本很容易摊薄。畸高的壳公司市值随着2016年6月“借壳新规”出台,引发“挤泡沫”的市值回归。

二是并购市场进入“资产荒”阶段。与IPO提速相对应的是并购市场将长期“资产荒”,即资本市场已经从一壳难求向“一(好资)产难购”转变。

三是再融资收紧,壳公司价值断崖。近一年来,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收紧或放缓也制约了壳公司并购的速度,对于壳生意的约束也会更多,买壳过程中以及买壳之后的资本操作余地进一步缩小了。比如最新监管精神要求公司控股股东或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股东不得通过通道参与定增,并严控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非资本性支出。另外,证监会还对募集资金的投向作出限定,明确不鼓励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四是退市制度重提,保壳成本深不见底。日前,证监会负责人再次强调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化、法制化、常态化,“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多年来,A股有不少公司连年徘徊在盈亏边缘,甚至是一年内连亏三季,只在年底才艰难扭亏。粗略统计,有百余家公司在近四年内发生两年以上亏损。目前两市ST及*ST公司家数共69家,前三季度亏损的已有46家。

2017年以来,证监会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同时,定增等再融资遭遇收紧,种种信号表现出监管层对于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的希望和态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这对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振兴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证券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