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彩礼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对于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彩礼男方当负担不想给、女方认为是面子必须要的情况还有不同程度存在。“城南城西产粮区,万紫(1万张5元钞票)千红(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绿(若干50元钞票)”——小品《彩礼》,曾这样形容某地年轻人结婚所需彩礼钱,大致估算,礼金超过10万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按每户3个劳动力计算,娶个媳妇,不吃不喝也得攒钱三四年。“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当现代婚姻获得更加自由、独立的定位和空间,给婚事减压,早已成为群众的普遍心声。
据统计,我国“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剩男”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而随着外出打工常态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是不是城里人,经济条件好不好,也逐渐成为农村女性择偶的主要参考标准。结婚成本上升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铲除高价彩礼的生存土壤,还需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近年来,无论是华南农村地区彩礼不升反降,还是重庆、武汉等地出现的结婚“零礼金”现象,抑或是山东、河南等地成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的民间组织,以乡规民约遏制高价彩礼,通过倡导新风良俗来破除人情陋俗,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自觉行动。顶住闲言碎语,党政领导干部带好头,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扫除不正之风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带偏了风气,成全了陋习,也伤害了自己。一好不如两好,彩礼最后还是会用到子女以及家庭第三代的身上,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恋爱环境,反而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