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精准发力供给侧 立足长远补短板

精准发力供给侧 立足长远补短板

2017-03-08 08:11: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湖北代表团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就供给侧改革答记者问——

精准发力供给侧 立足长远补短板

□本报记者 刘倩雯 郑玮 周舜尧 张衡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全程开放。在完成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的议程后,湖北代表团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安排了6位全国人大代表答记者问。

精准发力供给侧 立足长远补短板

人民日报记者:湖北将采取哪些措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深化改革的最大优势和挑战是什么?如何迎接挑战?

王晓东(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湖北将在去年良好基础上,更深入、更扎实、更有力推进这项改革,重点是“四深化一加强”。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有力有序去产能,因城施策去库存,统筹发力去杠杆,更大力度降成本,聚焦重点补短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目标引领、产品质量、产能建设、产业融合和规模经营,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村稳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深化实体经济发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生产要素“脱虚向实”;深化关键性改革,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和国企、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过硬作风建设,充分激发广大干部、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湖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势突出,一是政治生态良好,全省上下思想统一、信心坚定,推进改革、干事创业氛围浓厚;二是发展条件优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物流条件、发展态势很好;三是工作基础扎实,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经验,增添了底气。湖北深化这项改革也面临环境变化、结构矛盾、能力欠缺等挑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破除,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改革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深化改革为根本路径,以增强领导干部推动能力为根本保障,敢于担当、善做善为,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在湖北落实落地。

中央电视台记者:湖北从过去“围湖造田”到现在“退垸还湖”,其中有什么样的思考?未来将着重从哪些方面补短板?

王晓东:俗话说得好,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从“围湖造田”到“退垸还湖”,是我们对长期生态透支的补偿,是还生态历史欠账,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下一步,湖北将强有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易涝地区排涝能力提升、五大湖泊湖堤加固、14条入江重要支流治理和1321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强有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长江大保护、退垸还湖工程和“绿满荆楚”行动等工作,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强有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健全完善生态资源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着力建设美丽湖北,更好造福人民。

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集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湖北也强调要狠抓新产业、新动能,请问,您认为湖北当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有哪些突出优势?在抢抓国家新产业发展布局的机遇中,湖北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对于未来的湖北产业,您有哪些期待?

辜胜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支持,但是技术创新如果没有金融创新,很难做大也很难做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就要构建支持新兴产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打造科技金融链,引导资金向战略新兴产业集聚,让科技优势真正形成经济优势。

经济决定中国的今天,科技决定中国的明天,教育决定中国的后天。湖北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显著的科教资源优势。此外,从区域经济角度来讲,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

湖北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完善创新经济体系,推动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培育一批懂科学的企业家和面向市场的科学家,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打通创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此外,构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让科技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要有大量创业投资资金集聚,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投资资金在中关村,三分之一在深圳,我希望另外的三分之一在湖北。

技术创新还需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推进创新人才的知识资本化和知识产权的股份期权化。比如,建立知识产权合法转化为财富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和创富的联动机制。

俗话说得好,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从“围湖造田”到“退垸还湖”,是我们对长期生态透支的补偿,是还生态历史欠账,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

“双自联动”发展自贸区 加快复兴大武汉

 中新社记者:近期,湖北武汉自贸区将正式挂牌,这是武汉改革开放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请问,湖北武汉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地方自贸区的特色亮点?去年底,国务院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请问,这对武汉意味着什么?武汉如何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万勇(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国务院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在提升、影响在扩大,更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更高。我们唯有抓住历史新机遇,加快复兴大武汉,才能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

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首先要发挥优势,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产业带动层面,要瞄准高端,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牢城市经济基石。武汉将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和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一批支撑性大平台、大项目,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体系全的产业集群。

同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瞄准世界一流,着眼未来城市方向,彰显武汉特色,高水平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明晰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实现路径和重要举措。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近期,湖北自贸区即将正式挂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武汉片区的建设,将突出“双自联动”,推进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武汉片区将打造自由创新区、国际人才港,实现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结合东湖高新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把武汉片区打造为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用好自贸区开放窗口、改革平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融合发展。

目前,武汉片区正围绕制度创新,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同时推进“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等20项重点改革试验任务,已经有一半以上正在实施。

力争在“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汇报记者:湖北今年有哪些重大项目要开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项目有哪些特点?

李乐成(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历来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尤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特别注重发挥项目在供需两端的桥梁和支撑作用。湖北通过持续不断地抓项目、抓投资,为稳定经济增长,为推动转型发展,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近期湖北正在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月”活动,全省各地拟开工6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86亿元。今年全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近7000个,涉及总投资额上万亿元。

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56个,比如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华星光电显示面板四期工程、武汉地铁12号线工程等,并积极推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今年启动。

这些项目共同特点是,都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能显著提升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改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将为湖北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湖北省绿色、共享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针对扶贫攻坚、农田水利、城市排涝、交通网络、生态环保等9个最突出的“短板”,我们落实了多个工程,将以项目为支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计划力争用3年的时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出台49条措施振兴实体经济

经济日报记者:湖北省政府提出要把有效投资作为第一抓手,大抓产业投资、招商引资和多资并举。我们注意到,荆门市提出抢拼严实,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荆门在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释放哪些改革红利?

别必雄(全国人大代表、荆门市委书记):2016年,荆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实体经济投资占比约为65.9%;荆门市实有企业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22.3%,位居全省第一。

为了振兴实体经济,荆门始终坚持多举措并举,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去年,通过出台惠企政策、兑付工业奖励资金、降低担保费率等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

不久前,我们还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荆门市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项政策清单(2017版)》,其中包括了促进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创新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措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十大方面的49条措施。

我们始终坚持“靶向施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目前,全市有12家企业成为全球细分领域技术领跑者、28家企业成为全国细分领域“单打冠军”。

荆门市通过坚持改革创新,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其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整合市级财政资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创投基金,“变资金为基金”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提升产业集中度;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为企业增信,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信心。

“三步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新华社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晖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请您结合春晖集团的“春晖模式”,谈谈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并请问,您对下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谭伦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细分为市场、政府和培育多元化、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进行“三步改”。

在市场方面的创新,可以推动传统领域内的企业转型升级。比如,传统的白酒产品与部分农产品相结合,可以发展出保健酒产品。

在农业领域,全国大约有300万家经济实体,他们在带动和支持农业增收、农业增效方面有很大作用。政府对服务农业的实体经济,可以通过减免税费、帮助融资和发展农业保险等方面来支持。

在培育新型主体方面,重点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代耕、托管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把好的主张,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落实。当前,部分法律法规中的一些条款已不符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需要进行修改完善。比如,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物权法》等可能都存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首先要发挥优势,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万勇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