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双自联动”发展自贸区 加快复兴大武汉

“双自联动”发展自贸区 加快复兴大武汉

2017-03-08 08:11: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中新社记者:近期,湖北武汉自贸区将正式挂牌,这是武汉改革开放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请问,湖北武汉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地方自贸区的特色亮点?去年底,国务院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请问,这对武汉意味着什么?武汉如何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万勇(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国务院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在提升、影响在扩大,更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更高。我们唯有抓住历史新机遇,加快复兴大武汉,才能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

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首先要发挥优势,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产业带动层面,要瞄准高端,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牢城市经济基石。武汉将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和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一批支撑性大平台、大项目,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体系全的产业集群。

同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瞄准世界一流,着眼未来城市方向,彰显武汉特色,高水平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明晰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实现路径和重要举措。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近期,湖北自贸区即将正式挂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武汉片区的建设,将突出“双自联动”,推进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武汉片区将打造自由创新区、国际人才港,实现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结合东湖高新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把武汉片区打造为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用好自贸区开放窗口、改革平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融合发展。

目前,武汉片区正围绕制度创新,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同时推进“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等20项重点改革试验任务,已经有一半以上正在实施。

力争在“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汇报记者:湖北今年有哪些重大项目要开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项目有哪些特点?

李乐成(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历来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尤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特别注重发挥项目在供需两端的桥梁和支撑作用。湖北通过持续不断地抓项目、抓投资,为稳定经济增长,为推动转型发展,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近期湖北正在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月”活动,全省各地拟开工6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86亿元。今年全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近7000个,涉及总投资额上万亿元。

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56个,比如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华星光电显示面板四期工程、武汉地铁12号线工程等,并积极推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今年启动。

这些项目共同特点是,都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能显著提升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改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将为湖北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湖北省绿色、共享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针对扶贫攻坚、农田水利、城市排涝、交通网络、生态环保等9个最突出的“短板”,我们落实了多个工程,将以项目为支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计划力争用3年的时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出台49条措施振兴实体经济

经济日报记者:湖北省政府提出要把有效投资作为第一抓手,大抓产业投资、招商引资和多资并举。我们注意到,荆门市提出抢拼严实,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荆门在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释放哪些改革红利?

别必雄(全国人大代表、荆门市委书记):2016年,荆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实体经济投资占比约为65.9%;荆门市实有企业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22.3%,位居全省第一。

为了振兴实体经济,荆门始终坚持多举措并举,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去年,通过出台惠企政策、兑付工业奖励资金、降低担保费率等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

不久前,我们还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荆门市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项政策清单(2017版)》,其中包括了促进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创新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措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十大方面的49条措施。

我们始终坚持“靶向施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目前,全市有12家企业成为全球细分领域技术领跑者、28家企业成为全国细分领域“单打冠军”。

荆门市通过坚持改革创新,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其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整合市级财政资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创投基金,“变资金为基金”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提升产业集中度;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为企业增信,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信心。

“三步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新华社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晖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请您结合春晖集团的“春晖模式”,谈谈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并请问,您对下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谭伦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细分为市场、政府和培育多元化、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进行“三步改”。

在市场方面的创新,可以推动传统领域内的企业转型升级。比如,传统的白酒产品与部分农产品相结合,可以发展出保健酒产品。

在农业领域,全国大约有300万家经济实体,他们在带动和支持农业增收、农业增效方面有很大作用。政府对服务农业的实体经济,可以通过减免税费、帮助融资和发展农业保险等方面来支持。

在培育新型主体方面,重点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代耕、托管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把好的主张,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落实。当前,部分法律法规中的一些条款已不符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需要进行修改完善。比如,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物权法》等可能都存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首先要发挥优势,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万勇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