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实行“四水农业”、建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
□本报记者 吴婷 通讯员 张玲 何昱燊
曾经,潜江棉田万亩,但受棉花产能过剩等影响,农民收益减少;小龙虾产业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不断壮大,但土地资源有限;为保护环境和整治污染,禁养区养殖场关闭……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壮大小龙虾产业,发展绿色农业?潜江市积极破局,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农户三方力量,在土地增产增收上做文章,实现了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壮大了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2月底,长江商报记者探访潜江,分别走访熊口镇、龙湾镇和老新镇,了解潜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
棉田变虾田,人均年收入增幅110%
二月底,潜江乍暖还寒,记者来到潜江市熊口镇虾稻共作现代农业基地。晌午暖阳,熊口镇赵脑村63岁的马于林,蹲在自家虾塘边修补船只。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与兄弟一起靠种植棉花为生。马于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兄弟两人种植20亩棉田,每亩年收益不到2000元,除开成本每亩700多元,每亩年纯收益只有1000多元。一年到头自己年收入只有万元。
如今,马于林自己一个人包了40亩虾田,每亩年收益有6000多元,除去成本每亩300元,一年个人纯收入20多万元。
“赵脑村位于熊口镇最南端,曾是穷窝子。”在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眼里,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贫困村,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实现了真正的脱贫致富。
赵常洪介绍,赵脑村六成耕地是棉田,如今几乎全变虾田。为了帮助农民走出困境,2013年与华山水产公司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基地,将棉田改为虾田,推行虾稻共作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由公司统一培育虾苗、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并与市场对接。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赵脑村想出了迁村腾地策略。赵常洪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赵脑村国土面积1.2万亩,耕地面积有7552亩。通过土地流转、迁村腾地后,赵脑村净增耕地2605亩,实际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所谓迁村腾地就是通过土地流转,把村民都迁移到镇上居住,村里土地都用以耕种。”随后,赵常洪书记带着记者前往位于熊口镇的华山赵脑综合社区。记者看到,社区20栋五层楼房已经建好,还配有2个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熊口镇党委委员熊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未来赵脑村村民都将居住在这里。67岁的村民赵常敖说,住在这里,田里也有好收成,养虾比种棉花轻松多了。而且周边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数据显示,2015年赵脑村水稻产量1420万斤,比流转前增产1080万斤,小龙虾产量350万吨。去年,小龙虾在1200吨左右,为国家生产粮食800多万亩,虾稻两项合计收入在3000—4000万元。反租倒包农户平均收入超10万元,人均纯收入2.46万元,比流转之前增加了110.3%。
“四水农业”生态种养,虾稻共作模式升级
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硬约束”。
自2013年发展虾稻共作生态养殖以来,潜江以“虾稻”和“稻虾”为品牌不断壮大小龙虾产业。去年,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50万亩,今年将新增10万亩。
“五年后,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将扩大到100万亩。”潜江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陈运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潜江正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为了实现土地最大化增值,潜江市部分养殖基地实行了“四水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探索。
2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龙湾镇瞄新村楚稻虾合作社养殖基地,2400亩稻田里注满了水。与其他虾田不同,该养殖基地田埂上装有葡萄架,田地里竖着“‘四水农业’生态种养模式示范”牌。
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乐带着记者走上田埂,边走边比划说,水里养虾、田里种水稻、水面养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田埂上种葡萄、桃树等,实现立体、绿色种养,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这就是“四水农业”。
王乐笑称,这就是虾稻共作升级版,最大好处在于实现绿色环保、有机物的循环高效种植。
“复合种养模式,每亩稻谷能节约成本200多元,同时每亩可以增产50斤,增收70元。”王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四水农业”虾田小龙虾,每亩收益7000—10000元,水稻每亩收益2000多元,葡萄、水生蔬菜约有1000元。
建蛋鸡养殖小区,实现有机循环发展
为了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力度,潜江市对畜禽养殖粪便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设立了禁养区、限养区等。老新镇洪河村的八个养鸡场均处在禁养区,按照规定需要全部关停。
突然不让养鸡了,以后靠什么生活?洪河村养鸡大户张礼兴找到村支部书记廖传刚发问,能不能按照要求远离生活区和河道养殖?这个提议立马得到了镇里支持。建议、立项、选址、招标、审批……去年底,一个20万羽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破土动工。
2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在洪河村该项目工地上看到,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地面工程基本完工,鸡舍板房还处于架设阶段。
建设后怎么运营?为此,张礼兴和村里其他养殖大户成立了潜江市敛富有限公司。小区建成后,将有20万羽鸡“入住”。公司实行统一繁育、单独养殖、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模式,并在养殖小区周边建设小型有机肥料厂处理粪便,在小区路边种植果树,实现有机循环发展。目前,15栋鸡舍已被预订,廖传刚正想办法把小区扩建到16栋,“估计养殖小区每年有2500万元的产值,净利润估计有760万。”
打造中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潜江已初步建成了虾—稻产业完整产业链,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0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数据显示,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到50万亩,去年虾稻(大米)创造产值32亿元,注册相关企业数十家。
潜江传统棉区调整结构,近年发展优质大豆基地10万亩,依托龙头企业加工转化为植物蛋白饮料、膳食纤维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面对土地资源有限,如何继续壮大小龙虾产业发展?
2017年,潜江市委1号文件中提出: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富民工程,推进虾—稻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打造中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同时,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全面推广“虾稻共作”、“四水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和“三新一高”农业技术。
“想办法让土地增产增收,才能让农民发家致富。”赵常洪在此次调整结构中总结出一个道理。
潜江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陈运长说,未来潜江将推行小龙虾标准,树立品牌效应。还将通过中国虾谷网、虾谷垂直电商降低产品供给成本。
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乐向记者介绍“四水农业”。本报记者 吴婷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