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教育部将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华师大党委书记马敏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本报记者 张衡
3月1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陈宝生在回答有关“双一流”建设的问题时表示,“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建遴选专家委员会,今年上半年将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建立透明合理的工薪制度;坚持“引育并举”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
各省市发力对接“双一流”
“双一流”一词源于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法》的公布,意味着国家层面的“施工蓝图”已经绘就。
《办法》,提出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随着“双一流”战略在地方的落地明确,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各个省市均相继出台“双一流”的对接方案。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今年1月,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到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对此,湖北将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组,突破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瓶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研创新资源分配、成果评价和转移转让机制。并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凡高校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相关权限都要下放,特别是要扩大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评审、高端人才引进、选人用人、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今年3月15日,福建省提出“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实施“双一流” 建设计划,建设资金根据实施情况逐步增加。
2016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关于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安排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已不是广东第一次拨款,2015年,广东省设立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2015-2017年省财政安排50亿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服务与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等。
与上述省份不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定位是“西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每年拿出2亿元作为“双一流”建设经费,集中力量把宁夏大学率先建设成西部一流大学。
多高校规划“双一流”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多名高校教师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双一流”将打破原有高校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身份壁垒,鼓励高校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高校针对“双一流”建设制定了长远规划。
今年年初,武汉大学发布由该校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联合署名的“2017年新年献辞”。在这篇1557字的文章中,三次提及“双一流”建设。武汉大学在该校“‘十三五’规划”中提及:“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校实施“三步走”战略,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
该校在“十三五”期间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200名,亚洲前40名,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学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在瞄准“双一流”建设,同样制定“三步走”战略。该校将2016—2020年设为强基础阶段,2021—2030年为上水平阶段,2031—2050年为占高峰阶段。强基础是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上水平是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占高峰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享有崇高国际声誉。
今年三月初,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在一行业媒体上刊文表示,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清华大学将在现有学科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以整合优势学科为先导,以优化和完善学科组织结构为支撑,以促进学科交叉与加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学科评估,推进资源动态调整,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国内引领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靠“内功”
针对“双一流”建设。近年来,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延揽精英,有力地带动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竞争力强的教师队伍。
“目前一些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角”砌成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功”建成的。
马敏建议,高校应建立高层次引进人才和校内高层次本校人才平衡发展的机制,在用优厚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确保校内本校人才工资、奖金、培训等各项基本利益充分享有。并建立“人才特区”支持制度,练好内功,重视培养已有的潜力型本校人才,破除论资排辈,完善考核评价,实行流转退出,给年轻人特殊政策和资源倾斜,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本校中青年学术骨干。
全国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湖北
提出到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到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福建
提出“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实施“双一流” 建设计划,建设资金根据实施情况逐步增加
武汉大学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200名,亚洲前40名,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