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橙黄蓝绿的各色共享单车走上街头,成了不少城市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在各家平台你追我赶,争着免费、抢着铺车的时候,增速过快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平台的增长速度近乎野蛮,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单车产能逼近3000万台,远超市场消化能力。资本市场崇尚惟快不破,可当这一全新事物在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中落地时,一个个实打实的难题却不会在这场高速漂移的竞速赛中随风消散。
优点是方便,缺点则是“太方便”,共享经济的“莫比乌斯环”效应开始显现。车辆乱停乱放、车辆损毁严重、服务管理人员缺失、押金管理不明等问题,持续考验着不同运营平台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一位共享单车创始人如是说。而事实上,这绝非是一场公益活动。车辆占道会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车辆损毁甚至还会危及他人安全……用“公共服务”来形容共享单车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更为合适。
在街头的共享单车临时维修点,你会看到维修师傅加班加点修理坏车,可修车速度总是赶不上送来坏车的速度——除了呼吁公民素质提升,探索信用共治、提高技术水平和运维效率显得迫在眉睫。
在存车场,昔日慈眉善目的看车大爷将共享单车扔出场外,因为免费的共享单车闯入了收费停车的领地——除了以迅猛之势开疆拓土,新事物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求与社会各方共存共生甚至共赢,考问着运营者智慧。
当然,对于“公民素质跟不上”“共享经济火候未到”的恐慌也大可不必。毕竟早些年刚推行投币公交车时,人们也同样遭遇过一片乱象:用五分硬币冒充一元钱的、用假币的、用游戏币的……如今却早已井然有序。
在这场造车、投放、揽客的全面竞速赛中,共享单车有必要定一定神儿、缓一缓脚步,解决好规则、质量、服务等问题再加速前行。(北京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