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国内首个智慧物流指数发布,沪、浙、苏排前三
本报讯(记者 张齐琪 通讯员 佟杭航)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物流发展水平以及智慧化程度如何?3月27日,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菜鸟网络与阿里研究院共同制作发布的《中国智慧物流大数据发展报告》历史性地完成“智慧物流大数据发展指数”,第一次让物流业有了评价标尺,让行业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水平有了量化评价体系。报告显示, 2016年指数全年均值为40.9,尚处于快速安装阶段。区域时效上,沪、浙、苏排前三,西藏最慢,湖北位列第六。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时效差距缩小
智慧物流的应用已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升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以双11为例,2016年比2015年履约率提升25%,比2013年,1亿包裹签收时间减少近3倍,从9天减少到3.5天。
报告显示,2016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时效指数同比减少了6%、10%和9%,近年来效率提升迅速,说明越是偏远地区,时效改善越明显。同时,中部成为时效提升最快的地区,较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关键。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区的时效比较,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位列全国前三。三地也是我国物流业务大省,合计占到全国总量的13%。这说明物流时效与物流业务量大小正相关,业务量越是饱满,越有利于提升物流效率。
时效排名第四至十名分别是安徽、广东、湖北、福建、北京、河南和湖南,位于最后不及格区域的包括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不过,尽管中部、西部地区的时效水平较东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末端协同成痛点,数据基础设施起步
报告强调了“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其中显示,2016年全年境内物流详情数据完备率指数为84.8,发展较为成熟。跨境物流详情数据完备率指数仅为13.5,原因是跨境涉及多方协同合作,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不过,全年分月度看,指标呈波浪形上升态势,正在逐步改善。
这也意味着行业痛点仍在,物流要素有待加强连接。信息联通是智慧物流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全国7000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之间缺乏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另外,2016年12月末端协同率为9.4,显示末端协同为行业瓶颈。这也意味着,共享协同是智慧物流的发展方向。
阳逻港集装箱码头。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