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绑定银行卡账号的智能手机几乎全天候暴露在互联网中,这其中有不少不法分子频频作祟,让人防不胜防。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恶意程序可以做到侵入用户手机、获取个人短信、通讯录等信息,用户却毫不知情。然而,这类恶意程序却在网上肆意售卖,花费5~20元就能买到。在这个产业链上,还有人专门出售钓鱼网站,以供恶意程序传播。(见3月21日《南方都市报》)
相比利用病毒获取的巨大收益,病毒本身竟然卖出了5元钱的“白菜价”,难怪引来不少追随者。然而,手机病毒生意的“红火”,必然伴随着手机用户信息及网络安全的沦陷,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漏洞,亟待填补。
这几年,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绑定银行卡账号的智能手机几乎全天候暴露在互联网中,这其中有不少“技术股”不法分子频频作祟,让人防不胜防。
针对完善手机APP管理、使用等建立多层保护机制,是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当务之急。(工人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