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规范A股大规模减持迫在眉睫

规范A股大规模减持迫在眉睫

2017-04-05 07:57:2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高送转配合减持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当前,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迫在眉睫。

大规模减持,始终是A股“心腹大患”。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3个月,沪深两市共计有733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关键股东(大股东、董监高以及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的股权变化。其中,整体呈净减持方向的就有415家,净减持金额达到了434亿元。从变动细节来看,今年来共发生涉及上市公司高管(含亲属)的股权变动1438起,其中减持的为856起,减持合计175亿元,而同期增持的金额仅为37亿元。

文章称,上市公司股东进行减持,是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市场化行为,只需要合法合规、及时准确地进行了信息披露,并无可指摘之处。然而,从2016年以来的监管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频频发生、种类繁多:有在未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减持的;有在减持股份达到5%时未及时披露、也未停止减持的;有违反当初承诺进行减持的;有超额减持的;有在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定期财务报告等敏感窗口期违规减持的。除此之外,还有通过高送转、概念炒作等配合上市公司股东进行减持的,等等。

上述种种违规减持,本质上是相关股东利用对普通投资者的相对信息优势进行的交易行为,具有内幕交易嫌疑。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严重损害了普通投资者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不利于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规范A股减持迫在眉睫。一方面,针对目前大规模减持、“清仓式”减持频频发生的情况,可考虑进一步细化对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IPO前发行的股份,以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减持时间、数量、方式的规定,防止大规模减持冲击市场;另一方面,对于违规减持,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震慑违规行为。

(经济参考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